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他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相对于其他“三王”来说,王翚的家境较贫寒。他自幼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受王鉴赏识,被其收为弟子。同时,他也向王时敏求教。他在王时敏和王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作的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学画从临古入手,广泛学习宋元以来的各种流派,于传统技法有很深的功底。年轻时,他就做到了“仿临宋元人无微不肖”,因此当时“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作伪,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周亮工《读画全录》)。

王翚作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览,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于一炉。他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传世作品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小中见大册》等,著有《清晖画跋》。

1纸本、绢本,墨笔、设色,共21页,尺幅不同,此幅纵55.5厘米,横30.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小中见大册》据王翚康熙四十二年(1703)自题“迄今三十余年”推知,应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左右,作者时年40岁。全册分别临摹范宽、巨然、董源、王蒙、黄公望、倪云林等古代大家作品,笔精墨妙,显示了王翚山水画的传统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