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初步:扫地与拖地

有两种运笔的方式:一种类似于用墩布在地板上拖着走,一种类似于扫地要主动发力在地板上推着走。地板就是纸,墩布就是长锋羊毫,扫把就是充满弹性的短锋硬毫。

用毛笔拖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干净,如下图:

1为什么拖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呢?因为拖着毛笔走的时候,运笔速度比较均匀,所以形态变化也不会太激烈。当代人写字,拖着毛笔写的情况很多,尤其是用长锋羊毫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当代人有个”中锋”的概念,认为只有笔尖行走在点画中心线才是中锋,才是正确的书写方式。于是呢,就出现了这种四平八稳的运笔方式,拖着走。

另外一种运笔方式我们比喻为扫地,也就是推着毛笔走,效果如下图:

2推着毛笔走,速度是有变化的,所以线条会有粗细对比,不会太均匀。我认为古典作品,大多是推出来的,所以形态变化万千。因为要推出力嘛,所以推着写字要用短锋的硬毫,这就如同扫帚不能做得太长道理一样。推着走笔的时候,笔尖未必都在点画中心行走,但力量是聚敛在中心的。好比我们的扫帚,很多时候是设计成倾斜角度的,但这恰好方便我们扫地的时候将力量传达至地面。唐代笔法密传中,有个”如锥划沙”的说法,就是说明行笔要感受到纸面的阻力。而推着笔行走,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从纸面的效果来看,推和拖效果是不同的:拖着走笔的痕迹比较平面,而推着走笔形成的痕迹比较立体;拖笔的痕迹比较安静,而推笔的痕迹充满动态;拖笔的痕迹比较单调,而推笔的变化非常丰富;拖笔的痕迹再直,仔细看也是犹豫不决的,而推笔的痕迹再弯也充满果断……更多的区别,自己试试看就知道了。

至于怎么推着毛笔行走,需要专门的文章展开。

笔法初步:平移与摆动

我小时听身边的一位”书法家”讲,笔杆总是正中对直自己的鼻子才算合格。这大概是所谓笔正则字正的道理吧?可惜我试验了一下,发现这个样子难受的很,于是知难而退。但是我们可以见到很多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笔杆虽然没有对准自己的鼻子,但其稳定性令人惊叹,仿佛如太极高手般缓慢沉着,令人气不敢出。更有人为这种平移式的运笔讲出深奥的理论:要用全身的气力写字!既然用全身气力写字,那么当然毛笔不能摇头晃脑地乱摆了。

问题在于,如果以毛笔的匀速平移在纸面上写字,恰好又落入了”拖地”的范畴:表面上看起来点画匀称洁净,但实际上缺少质感。既然我们推重扫地式运笔,那么相应的点画动作应该是摆动而不是平移。只有摆动,才能通过速度对比形成点画质量,也只有摆动才能通过动作贯通而形成自然优美的结字。

结字的问题先放一边,我们首先解释一下如何通过摆动来形成基本点画。

“摆动”这种说法讲起来貌似特别,其实想想谁没扫过地啊?扫地的动作就是摆动,扫帚杆上有个点是相对不动的,动的是扫帚的上头和下端。而且扫地的时候,扫帚运行的速度是变化的:逐渐加速,然后有个明显的中止。不加速,地上的灰尘搂不住;不中止,那灰尘就跑到天花板上了。不仅扫帚的速度有变化,而且扫帚的高度也有变化:离我们身体远的时候扫帚高,离我们身体近的时候扫帚离地最低,这种变化像一个钟摆,所以我们把这种动作称为”摆动”。

写字的动作跟扫地虽然同样都是摆动,但写字运转的轴心在手上而不在身上,至少初步是如此。在手的哪个位置呢?手腕。正因为这样,所以执笔的姿势要稍微注意一下,切切不可将手掌竖起来从而将手腕锁死,具体内容请参考《执笔法浅说》。初学的时候,既然要学习运腕,那么要先将手指和胳膊锁定。否则,手指头乱挑,胳膊平拉,手腕形成不了对摆动的体验。不过呢,一般人写字的时候,注意不了这么多东西。这时需要别人稍微提示一下,大概几个星期就学会用手腕摆动写点画了。

对于拖动和摆动的区别,可能大家会觉得手上动作这么小,在现实写字的时候怎么区分啊?其实有个办法可以帮助大家观察自己写字是拖动还是摆动写出来的:那就是观察笔杆的上端而不是笔尖,笔尖的动作太细微了不容易看清楚,但笔杆的运动还是挺清楚的。如果笔杆上端一直竖直,那么毛笔就是出于拖动状态;而如果笔杆上端来回晃动,那么可以推断毛笔是出于摆动状态。具体形态,请参考《典水先生临朱巨川告身》。

力走外缘

这个话题本不想公开讲,一是因为与通行观念相左,再者是因为不容易从文字上讲清楚。但最近逐渐意识到,很多学书人困在这个环节不易通过,所以也就不揣浅陋对此稍加解说。

首先说明,力走外缘的观点是从典水先生那里得来的,但是下面所讲都是我个人的领会,如有不当之处是我本人所领悟不够透彻。

当前大部分学习书法的人,往往为”中锋”观念所困。昨天见到一位习字的朋友,临米芾酷似,但自运却又茫然失措:集字不成,而自述胸臆也不成。其实这种勤于习古而漫无所得的情况并不少见,关键在于不知古人形态之所以然。我告知其古人运笔未必笔笔皆在点画中心行,但他却认为首先要熟习”中锋”原则之后方可摇曳多姿,因此要习篆书以运中锋。

这种思路在美术院校中非常常见,但是古人却很少提这个事情,难道不值得令人反思吗?其实当我们仔细观看古人墨迹原件而不是印刷品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墨迹的形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是因为墨迹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毛笔行进两侧的压力是不同的!

3从放大的高清墨迹中可以看出来,笔画行进过程中两侧墨色浓淡不一。越是光洁的纸张越明显,好比董其昌。有些书家用墨太黑,如苏轼,就不容易看出这个痕迹了。

墨色浓的地方,就是毛笔笔锋压力比较大的地方,反之墨色浅则表明压力比较小。笔画运行两侧压力不同,是有规则可循的,一般来说横向运动,不管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压力都在上缘;相对应,竖向运动不管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压力都在左侧边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将我们执笔手腕的位置考虑进去。如果以手腕为圆心,那么但凡是压力大的边缘都是同心圆的外缘。运笔,就是以手腕为中心而展开的各个同心圆,落在纸上的只是众多同心圆的片段弧线,还有很多弧线是在空中行走的。试想一下车辆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圈的时候,它的压力当然会大部分落在外侧轮,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抓地力而不被甩出去。

光洁的纸张,就相当于光洁的地面。毛笔既在上面高速运转,又要保证毛笔不会轻率扫过,那么就要给纸面一个额外的压力才能完成。于是,笔锋的外缘就承担了比内缘更多的压力,这就是力走外缘的基本原理。以此原理出发,会对古典书法墨迹的理解,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起步怎么走?

记得我小时候学自行车到时候,不知怎么突然就骑上去了,摇摇晃晃蹬了起来。麻烦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停下,于是直到碰上了篮球架倒下为止。

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把把书法理解为一种运动,是一种纸面上的舞蹈,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形态。那么学习书法就跟学习骑自行车,就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中相似的一点就是,刚开始慢下来并不容易。骑自行车慢下来,或许就倒下了;而初学写字慢下来,或许就抖动了。因为运动的物体,更容易保持自身的稳定性,陀螺的原理就是如此。

于是,我们认为初学书法不宜由缓慢的点画形态入手,而是应该从果断的运笔动作起步。这个跟通常书法教学截然不同的理念,是我观察小朋友学走路得到的启发:小孩子一岁左右学走路的时候,其实是先学会的跑。小孩子一起步就要跑,一跑就要跌倒。但是他们不以为意,反而是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随着技巧身体的发展,他们稳稳地行走起来。再长大一些,就四处疯跑起来。这时的跑跟最初的跑并不一样,但没有最初的蹒跚学步,后来恐怕也跑不利索。试想一个没有摔跤就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会展现运动的天赋吗?

初学书法的原理跟孩子学走路也类似,很多老师和家长,害怕孩子写得不好,于是让他们放慢书写的速度以求平稳。有些孩子肌肉和神经都非常稳定,或许暂时可以适应这种方式,并取得貌似不错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样子慢慢写字其实很痛苦。而且,一旦刚开始写字小心翼翼,恐怕今后就再也没有胆量自如挥洒了。

具体来讲,初学书法只有两个动作练习。这两个动作很重要,因为大部分书写动作,都是这两个动作演化出来的。

第一个动作:横摆4

所谓横摆,可以理解为画”之”字,或者写”Z”,山路弯弯……,都可以。最初的要求是,要连贯,也就是从头到尾要一气呵成,不能太慢。再进一步的要求是,摆动的两端要打住,不能画成圆弧,也就是不能写成S。

从横摆可以演化出的书写元件如下,其实还有很多,大家自己找吧:5

第二个动作:竖摆

嗯,这个竖好像不太直啊!

是的,刚开始练习竖摆就是要斜着写。当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再慢慢把它正过来。正过来大家都认识它了,原来是个立刀啊。6

竖摆会变化出哪些偏旁组件呢?我先考考大家,看谁能想出来。这么重要的动作,哪能白练呢?

各种竖摆

在《起步怎么走》一文末尾,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哪些写字组件是由竖摆构成的?

估计没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只好自己把答案贡献出来了。

废话不讲,直接上图,估计都能看明白竖摆变成啥样子。

第一组:7

第二组:8

第三组:9

第四组:10

诸位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这些组件是竖摆构成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这只是列举了最为明显的竖摆组件。

交叉的写法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你明白了了吗?不明白,那太好了,我来解释一下吧

所谓道生一,即一点;由一点而分为横摆与竖摆是为一生二。忘了的同学请复习《一点成一字之规》、《起步怎么走》二生三,之后才能生万物啊。也就是说,单纯用横摆和竖摆是没法写字的,还必须有第三个元件。

那就是横摆与竖摆的交叉。

交叉有两种:一个是从横摆到竖摆,一个是从竖摆到横摆。

如图,先看从竖摆到横摆的交叉:11

呃?这个横摆和竖摆咋跟《起步怎么走》里面的横竖摆长得不一样?不一样很正常,我们这一派学问特崇尚自然。

自然嘛,当然长得不一样,长得一样的,都是人制造的东西。明白?不明白算了。

12红色线条表示运笔在空中的轨迹,注意不要偷懒,竖摆末尾一定要绕到上面落下来连接横摆,而且要快!

你问为啥要这么麻烦?为什么不从下面直接连过去?说了你也不懂,哼!以此类推,当横摆是个捺的时候,也要绕到上面再落下来。

13啥?捺也是横摆?对,撇就是竖摆的一种。书法就两个动作,横摆和竖摆,练成就天下无敌了,好好写吧!

下图是横摆交叉竖摆的演示,自己看吧。也是挺繁琐的一个交叉动作,至于为啥这样写字我是暂时不会说的,等你写多了就明白了。

14这个木字,里面两种交叉都有了,自己找着看。还在怀疑这种交叉书写方式的同学,请自行翻看古人的写法墨迹,别忘了带上放大镜。

15交叉就是横摆与竖摆衍生出的三,这三个元件,基本上把所有字的写法都涵盖了,信不信由你。

单体动作练习

横竖摆和交叉摆我们都讲过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枯燥的动作训练。很多人是实战派,想练好几招就能实用的。最近我想到了几个字,通过不断练习这几个字,能够掌握基本的书写动作,同时还不至于过分枯燥。如果系统的话,大概要至少整个二十四法之类的,要是办班的话,最好是整个七十二法或者密传一百单八字……

但是,我目前只想到三个字:吾、州与龙。

16“吾”字的练习就是专攻横摆,我们可以把草书的”吾”理解为两个横摆的交错。最为好玩的地方在于,第一个横摆接第二个横摆的时候是往上走的笔,这吸收了文彬同学的见解,更容易体现力走外缘的原理。

17“州”字专门用来练习竖摆,楷书的”州”其实就是三个立刀。但是”州”字的草书不仅仅是竖摆了,还暗藏了竖摆接横摆的动作。其中的关键在于,竖摆一定要提上去落下来接横摆,不能从下面偷渡过去。

18这个字着重练习向右下侧的横摆,很多人这个角度发力不能自如,所以要多练。同时,这个字还包括了横摆之后接竖摆的练习。这个字看起来复杂,其实写起来不难,而且可以用于创作嘛,行走江湖的时候可以大笔书一”龙”字……

一点成一字之规

唐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何谓一点成一字之规?孙过庭认为,书法貌似有很多字形,但就其根本来源于基本的点画。所以,书法最重要的就是写点画。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如果简单地进行分解,书法其实只有横摆与竖摆两个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画和竖画。这两个基本动作,都是由点演化出来的。下面就此进行简要演示:

1、横点:这个点其实就是一个缩写的横,有起有停,摆动动作不大但是发力要充分,不能缺少动作才能做得饱满。

192、长横点:本质上还是一个横画,看起来象三角点,不过比点横着走的路线多一些。这个点画的动作,着重于右侧的停止,停得利索点画就完整。

203、加长横点:一般稍微右侧下沉一些,这个点就要求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才成。很多捺画可以写成加长的横点。

214、短横:反过来说也成,短横就是一个加长的点,有起有止还有中间的行走。

225、长横:长横,就是把速度提起来,行走一段,然后戛然刹住。最后的大屁股,不是回锋,是刹住的时候在纸面上的摩擦痕迹。

23虽然这五个点画形态各异,但是我们要明白,其实它们的动作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横摆。下面看竖点和竖画的关系,具体我就不多说了,明白了横画,基本上也就明白了竖画的形成。其实横画和竖画写法和形态都是一样的,不信的话你把图片翻转过来看看就明白了。

24横平竖直

横平竖直是个很高的标准,一般社会上所谓书法家是达不到的。所谓横平竖直,并非几何意义上的横画水平竖画垂直。其实看看古典书法的原作,横画往往是不水平的,而竖画呢,绝对垂直的也不多。

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会”觉得”古典作品有横平竖直的印象呢?不是因为它们直,而是因为它们挺!点画的质量,就来自于它们的承载能力,具有承载能力的点画,就会给人留下横平竖直的印象。至于具体纸面上是不是水平,是不是垂直,其实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怎么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答案是:将点画写成弧线。

这个答案听起来有点怪异:我们刻意想写直都不容易,你往弧线写,反倒能达到横平竖直的结果?事情就是如此奇怪:我们越想把线条写成一根直线,结果写出来的越是一条锯齿线;反倒是以手腕为中心划一条弧线,落在纸面的却是一条具有支撑力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