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1篆刻讲究嫉妒“分朱布白”,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美感,直接决定了篆刻水平的高下,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今天书画超市为超友们整编了篆刻19美,让我们一起共赏

1.平整规矩美

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2.错杂放纵美

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情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3.匀称布置美

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现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4.朱白对比美

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虚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5.对称装饰美

对称,是在布排印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近同的处理,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6.韵律呼应美

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作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存在,以此加强整体的韵律。

27.协调统一美

协调,就是在布局时统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诸方面的风格,使一切处于和谐之中。首先要使字体统一,其次为笔势的统一,其三为笔画风格的统一,另外印文与印边的风格也要统一。

8.求异变化美

求异,是在布局时把所遇的相同问题作不同的处理,避免机械的重复,使整体有变化,同时还可调节印文布排中的疏密问题。

在一印中,叠字、相连的二字相同的部首或不同之处或隔行的相邻处的相同的字,均要有所变化以求异。

9.破残自然美

破残,在古印中的出现,并非古代印人之心画,皆为长年风化之故,合理得用于布局中,可以平衡布局的虚实和重心,又可生动气韵。笔画稠密处,可作适当破残,朱白之间产生活泼感;紧靠印边与印边平行的长笔画可破残,使其通气;近印边过于空旷,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残点加实,以平衡整体的虚实。

10.增损呼应美

增损,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同一印中印文繁简差距缩小,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

11.参差相间美

相间,就是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在朱白相间的印章中,朱文笔画的间隙要与白文笔画的粗细相似,白文笔画的间隙要与朱文笔画粗细近同。

12.移位组合美

移位,是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的方法。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

313.挪让组合美

挪让,是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虚实和重心。

14.巧拙布局美

巧拙,是从印章布局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印文的笔画作不同的取势,以达到布局生动的目的。巧拙方法的要点,关键在于用巧不过于妩媚,用拙不流于怪野。

15.伸缩避让美

伸缩,是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将印文笔画作不同的伸缩处理,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贯连。

16.镶嵌组合美

镶合,就是将二字或镶嵌或一体,或合连在一起。镶合成一体的两个字,在语法中必须是一个词,为一繁一简,排在上面的字一般将下面的字半包围或全包围。

17.回文布排美

回文,是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布排,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汉代大多用于四字姓名印,后来也有人把它用于闲章中。

18.粗细矛盾美

同一印中印文的粗细不同,同一印文之中笔画的繁简不同,都属于矛盾现象,通过主观的调节,可以完善印章布局的虚实关系,使整体产生节奏。

419.边栏修饰美

边栏,即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在印章布局中,印文的布排、虚实的经营都离不开它所起的作用。因为印边的有无和粗细、栏格的不同形式,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朱文印的边、文关系:边和文的粗细一致,意在减少矛盾。

(2)白文印的边、文关系:边的粗细和印文笔画间隙相近,布局易得典雅和谐之趣。

(3)纹饰边:印文周围装饰图案,使印边产生华丽感。

(4)封泥边:宽窄不一,无雷同感,皆出于自然,非匠心之物。

(5)栏格:使用栏格,可使印章布局整齐,重心平稳,获得庄重效果。

(6)组合边:少字印,印文笔画很简单,布局时可将每一印文加一边栏排成一印式,数印式组成一整体,有奇特感。

(7)不用边:朱文印,印文布排成整体后,每面外沿的构成部分都存在若一定的长线条,印形以此明朗完善,可以不用印边,取其简洁之趣。

5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要做到团结一气,所表现出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能够在虚实疏密四个字上做好文章,章法的要领就基本得到了。章法要做到新颖独特,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6

篆刻收藏经验略谈

一、循序渐进:

常有藏友问我,篆刻艺术作品的收藏从何入门。我的回答的是:从收藏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的作品入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原因有三:一曰保真养眼,直接收藏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的作品,真赝自然不成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原作近距离的把玩、学习,了解篆刻艺术篆法、章法、刀法及边款的玄妙之处,可以提高鉴赏能力,为以后的集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曰经济实惠,当代中青年篆刻家的作品价格普遍较低,远非同档书画家的作品可比,但以后的回旋空间较大,经济上能够掌控,性价比高;三曰精益求精,篆刻是一门综合能力要求很强的艺术,篆刻家的成长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磨练方臻成熟,而步入老年后,体力、视力、精力多有不济,作品数量、质量都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篆刻家中青年时期的作品往往都是精品。

当然,对中青年篆刻家作品的选择也要有所甄别,要寻求传统功力深厚者,而不可入藏狂怪粗俗者。

二、有所倚重: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篆刻藏品的数量和种类也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我的经验是,针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类型作品的集藏可不遗余力,作到精益求精。我始终以历代名家篆刻作品为主,又以近现代为重。原因有三:

1.名家篆刻作品是艺术家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为历来篆刻收藏的正途,又是我印学研究的重要素材;2.近现代是中国篆刻艺术历史上的裂变期,篆刻家的艺术个性得到空前的释放,成就了许多开宗立派的大师,他们往往又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如吴昌硕、齐白石等。另外,历史跨度不大,搜集较为便当;3.比较其他官私印章:历代传世、出土的官印在各大博物馆都有成系统、成规模的收藏,个人、团体能力再大也难成气候,而民间印往往艺术价值不高,意义不大。

三、切忌贪念:

贪念为收藏心魔之首,欲捡漏者必打眼。我坚信一等价钱一等货,唯一可信的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获得对藏品的价值与价格的认知。我的藏品来源主要是早年间的正规文物商店和书画篆刻界师友同道。

四、广结善缘:

名家篆刻作品的流传有它的特殊性,多在篆刻家亲属、同道、后学者之间传世,坊间少见。这就需要收藏者了解篆刻家和篆刻界,广结善缘。如此,既可藏宝于匣,又可增广见识。

五、不可跟风:

收藏领域历来鱼龙混杂,藏者须自省自察,不可盲目跟风。譬如,当下对田黄石、鸡血石等印材的炒作,已达百万、千万之巨,切不可取。不管什么样的印章材料,只有被赋予的人文精神才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此外,它只是坯料而已。当然,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望广大藏友指正。

印面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以其特殊的制作方法,结合了笔与刀的特质而成为魅力自备的艺术形式。通过章法、篆法、刀法来表现出艺术趣味,更融入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艺术理念,在方寸之中自然流淌。

一方绝美的印章,除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之外,其经济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