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作为“海派”书法大家周慧珺的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在上海书坛崭露头角,后来东渡日本学习,举办巡回书法展览和表演,好评如潮。但此后在展览的大潮中,在此起彼伏的“流行书风”中,风头正盛的她毅然选择了独自沉潜。 三十多年来,她不为师风所囿,不为时风所惑,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其作品自由流畅、豪放洒脱,既具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了人生智慧和艺术想象,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海派”女书家的创作实力。

从“小周慧珺”到艺术觉醒

李静1971年正式拜周慧珺为师,由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也许是性格使然,她对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的书法风格尤其着迷。她初学米芾、黄山谷,后学张旭、怀素,再致力于明清徐渭、王铎等诸家,渐入佳境。

1982年, 26岁的李静就入选了“上海——大阪书法作品展”,并作为上海书法代表团成员访日交流。1984年,在文汇报社主办的首届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中,李静的作品从全国一万五千余位作者的五万六千多件应征之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引起世人注目。日本的一些书法界人士非常看好她,促成了她1987年赴日留学。

那时李静的书法已深得其师周慧珺的神韵,一度受到书坛的好评,尤其在日本影响很大。因为受老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书风像自己的师长,作为青年书家学习的一个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是不利的。老师周慧珺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写得像我,不是好事,要跳出来。” 李静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现代“海派”书法长期被“二王”一路帖学书风所笼罩,追求一种用笔的精到和气息的雅致,具有很强的复古色彩, 在当代书坛显得趋于保守。周慧珺继承了沈尹默融合晋唐、北碑的创作路子,尤其对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刷字”别有会心,笔下八面出锋、跌宕多姿,再融入北碑的笔法和黄山谷的大开大合,以其劲健洒脱、风神超俗的行草书饮誉书坛。作为周慧珺的学生,如何挣脱地域风气和老师强烈艺术个性的“双重束缚”,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这不仅考验李静的胆识,也考验她的智慧。

从假名书法到个性表达

早在日本求学期间,李静便对东瀛的假名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异国的这种书写形式中发现了独特的美,但她不是在形式上去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开始深入研究。从章法构成到书写状态,从书法史的纵向梳理到当代书法创作的横向借鉴,她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通过分析、比较,她发现假名书法与中国书法中的魏晋残纸、简牍帛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她寻根溯源,通过对魏晋残纸、简牍帛书的学习,既看到了假名书法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从当代书法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对打破中国书法程式化的书写很有启发;但同时假名书法用笔不够精到、形式还不完美,必须以中国传统经典书法的用笔、章法去提炼、滋润、雅化,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李静在潜心研究民间书法的过程中,对简牍帛书更是着迷。她喜欢汉简书法的厚实古朴,在临摹学习时常常以意临为主,在西北汉简大气而无拘的用笔中掺入行草书笔法,强化它的力度和节奏感。她尝试创作时借用假名书法的章法构成形式,取米芾、怀素、王铎等行草书名家的韵味和气势,并大胆采用侧锋、逆锋、断笔等汉简书法的用笔方法。她以更多方折、内擪的用笔化解了周慧珺圆转、外拓的笔势,结字也不再像周慧珺长枪大戟的“辐射状”,而是更紧凑、更多变,随意生发,多作不规则形分布。在她的笔下,既保持了早期的豪放洒脱,又有日本现代书法的飘逸奇崛、简牍书风的质朴简练。

李静书法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娴熟的技法,还有自然流露出的智慧与才情。其用笔轻重缓急、跳跃腾挪,展示出一种狂放不羁、舍我其谁的气概。其作品或气势恢宏、磅礴洒脱,或清雅秀丽、舒缓写意,都蕴含着音乐的节奏感,呈现出的形态基本就是她心境的映照。

单纯地说李静的书风取之假名书法,是片面的;单纯地说李静的书风取之民间书法甚至现代书法,也不尽然。李静有着很扎实的传统基本功,也有广阔的视野和求新、求变的意识。她的成功,是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结果;她的成功,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形式构成到直抒胸臆

李静站在当代艺术的立场,对书法创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认为书法发展至今,时代对它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向现代转型;除了笔墨技巧、章法布局以外,形式构成也变得至关重要;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作品。

书法用线条来表达情感,作品的优劣取决于是否能用这根线条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李静在创作中追求线条的变化、章法的美感,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她敢于“破格”,时出新意,不守成规,力求在自己最好的状态下创作出最佳的作品。她好写大字,作品以六尺整纸和八尺屏居多,用的笔是加长的羊毫。在她的笔下,常常是波澜奔涌、气势夺人。欣赏她的书法作品,会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奔腾的气势,会感受到每一根线条的律动,甚至感受到它们在呼吸、在翩翩起舞,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扑面而来,大有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之态。

李静喜欢行草书,也许行草书的自由挥洒最能表达她心中的感情。她亦善于从其他书体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行草书的内涵。同时,她写的楷隶都会带着行草书的笔意,以丰富其节奏感。她创作时毛笔在手,几无思考,运笔如飞,八面出锋。笔锋在她的调控之下,放得开、兜得转、收得拢。她运笔速度快、力度大,收笔戛然而止,开合处令人心畅神爽,血为之涌;枯涩处如泣如诉,幽怨缠绵。

李静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低调而务实的文化人。她从小喜欢读书,诗文、历史、地理无所不读。喜爱的古文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诗词歌赋顺口就来,文笔也为人称道。她所写的《周慧珺传》,真实记录了自己与老师结缘40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中对老师艺术之路的总结,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艺术之路的反思?

书法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不难,难的是这种风格既要有原创性,又要有经典性,即在展现书法家才情、修养、心性等方面的同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和格调。这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我们相信,李静在不断开拓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李静,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下图均为李静作品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