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书缶》是栾书祭祀祖先时盛酒的用器,高48.8厘米、口径16.5厘米。器身及盖各有四环纽,纽作斜角云纹。自颈、肩及於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盖内铸铭两行十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
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对传世的“栾书”青铜缶的年代和产地有所质疑,指出该器应定为楚式器物,而不是晋器。作器时间,有的认为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或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认为应在战国时期。
1990年,欧燕先生撰写《栾书缶》,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指出这件器物的年代不能早到春秋中期,缶应该为战国楚器。同时,王冠英先生也不同意为栾书之说。专门研究楚国青铜器的刘彬徽先生,作了更详密的论证,基本认定这件器物为战国楚式器物。
李学勤先生在《栾书缶释疑》中,推测此缶是春秋时居住在晋楚之间的蛮族部族。蛮族部族被灭后,流落到楚国的蛮族后裔,就做了这件缶了。
释文: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示意:正月季春中的正月表示夏正,而不是现在所说的一月;季春为三月;畜孙即孝孙;也为虚词,但不是句末语气词;栾书为作器者。
错金相嵌铭文,始於春秋中期。错金铭文多见於兵器,铭文往往数字。象《栾书缶》这样长篇错金铭文,十分罕见。也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栾书缶》铭文十分精美,铭在器物显著的位置上,具有装饰作用,文字异体较多,字呈纵势,线条圆婉转,显得婀娜多姿。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可能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