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字文东,号谷阳生,松江人,洪武年间为解州判官,生卒年不详。工文学,擅书法,与“三宋”齐名。楷书学欧阳询,行书法王献之,草书宗释怀素。
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草书作品,纵93厘米,横35.6厘米,是陈璧赠给孟桓的作品。其内容为陶渊明五言诗组《拟古九首》中的第一首:“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未言心相醉”一句原诗为“未言心先醉”,应是陈璧笔误。
先贤多云陈璧草书学怀素《自叙帖》。从该作品来看,陈璧的草书在线条与字形上确与《自叙帖》相类,但在气息上更接近《佛说四十二章经》。怀素的《自叙帖》在章法上看似字字相连,实则笔断意连,纵横牵掣,收放有致;笔法在整体上是中锋多于侧锋;线条虽然较细,但圆劲有力,如“锥画沙”。而《佛说四十二章经》相传为怀素所书,其水准却与《自叙帖》有天壤之别:线条疲软,结构松散,缺少张力,字字相连但气脉不畅,很可能只是水平较差的怀素书法临本。陈璧的这幅作品水平介于《自叙帖》与《佛说自十二章经》之间,略接近于后者。
陈璧《陶渊明五言诗》的线条有《自叙帖》圆劲的特点,质量好于《佛说自十二章经》。有的字形与《自叙帖》极似,如“时”“当”“醉”“多”“诸”等字。个别连带与字组也很舒畅,如“初与君别时”一句,有粗有细,有收有放,又有轴线变化。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可惜这样精彩的单字与组合只是灵光一现,在作品中并不是大多数。整体上,作品牵丝与缠绕过多,看上去累赘而纠结,影响了整篇作品的气象、气势、气韵,以至于虽然写的是草书,但看上去像行书的连笔。这一点与《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缺点极似。不过线条质量较好,整体上不像《佛说四十二章经》一样松散。傅山、王铎也曾用行书的写法写草书,但气象远大于陈璧的作品。其中原因不仅在于有厚重的笔触,更与收放自如的连带组合有关。怀素《自叙帖》的线条也细劲,但看上去气象却如疾风骤雨一般,就是因为恰如其分地处理了字的结构、字与字的连带、纵横牵掣的平衡。《自叙帖》连带的优点在于字与字之间并非笔笔相连,很多是笔断而意连,且弧线造型极其多变。而陈璧该作品中不如意的结体较多,如“谢”“少”“年”“相”“知”“隔”等字的弧线过于对称,看上去没有变化。楷书破方,草书破圆。想要把草书写好,这样的线条是可取的,但这样的结体与连带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