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过自己的一生
会在无奈和悔恨中收场么?
那个曾笑言自己的书法胜过父亲,
不屑地嗤道“世人哪得知”的少年?
“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白话文:“我对你的思恋无处不在,每时每刻。我反省自己时悲哀充满天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与你相见。怎么样才能让你明白我的心呢。只希望你能多多保重。无论早晚一定给我回信,让我知道你的情况。”
是谁让王献之如此牵挂?
在《世说新语》“德行门”中有一则关于王献之的故事,说他害了重病,请道家来替他上表奏请天神消灾去祸,照规矩病人要坦白自己的过错,王献之说,“想不起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话虽短却道出了王献之心中的歉意!
王献之与郗道茂青梅竹马,当年王羲之一封信成就了两人的姻缘:“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比亦当在君耶!”。
“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这是是王献之写给原配妻子郗道茂的一张便条,入刻《淳化阁帖》
但是好景不长,在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大将军桓温的儿子、驸马桓济与兄长桓熙参与谋杀叔父、时任车骑将军兼都督七州军事的桓冲,结果事情败露了。桓温在临死之前下令拘捕了两个儿子,晋孝武帝亦废除了驸马桓济,把他发配到了长沙。这时朝廷重臣谢安、王坦之等人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母亲徐贵人商议,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与王献之,这样王献之只好与郗道茂离婚,成为驸马。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的婚姻,据说最初王献之本人也不愿意,他曾以自残的方式相推辞,以艾草烧伤双脚,称行动不便,不能完婚,不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竟落下跛足的毛病。就这样好好的一场婚姻,却被政治玩没了。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
这是一封信中片段,文中的“姊”,正是他曾经的妻子郗道茂。郗家对他的怨恨如此深,写一封这样的信,又有什么用呢?
郗道茂离开王家,此时父亲已死,无处安身,也只好寄生于伯父郗愔门下,没有再嫁,凄苦着郁郁而终了。王献之对于郗道茂的感情,应该说是真挚的,正如文首所引《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那样,他觉得自己是有过失的,但反过来想,即使他坚持不做驸马,后果又能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