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嗜书画入骨,一生画笔不辍,历晚清、经民国,“运古”精深,又在1949年后拓创探求,建画院、勇担当,高擎民族传统绘画大旗,为北京画坛的持续发展殚精竭虑。他在九十四年的人生追求中以艺术为毕生事业,以真言笃行反映时代新风。他便是生前与白石老人并称、身后却相对落寞的“半丁老人”——陈半丁。
时值陈半丁诞辰14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此中有真趣——纪念陈半丁诞辰140周年艺术展”于11月11日至2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精选了陈半丁多个艺术门类的代表作,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陈半丁的艺术谱系。展览获得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荣宝斋、陈半丁纪念馆等多家单位的支持,许多展品为首次亮相。
陈半丁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幼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十五岁在钱庄当学徒时开始接触笔墨。早年赴上海谋生并拜吴昌硕为师,其间承蒙任伯年、蒲华等多位“海派”名家指导,获得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从现存陈半丁早年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书画及篆刻作品中显现出的“海派”风格影响。1906年,陈半丁受金城之邀来到北京,又在这里广师博览,上溯至明清诸家,以借古开今之姿确立了个人艺术风貌,成为“京派”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后,很多艺术名家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在艺术的发展上遇到了瓶颈,陈半丁与叶恭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总理周恩来的特别关照。随即,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成立,陈半丁任副院长。任职期间,他维护传统文化价值,展开响应时代主题的新探索,成为白石老人去世后北京画坛最有影响力的画家。
本次展览以陈半丁一印文“此中有真趣”为题,以凸显他对艺术的一片丹心,以及在探求艺术真理道路上的执着与坚持。展览第一部分“天地徒存此老丁”是陈半丁艺术的宏览,综合呈现了陈半丁自学艺伊始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终成艺术大家数十年间的艺术精华,特别是《百花齐放》等巨幅中国画作品,展示出其作为20世纪中期北京画坛领军人物的雄心与气概。第二部分“意在神似不在工”分为两个篇章:“花卉篇:花草精神”“翎毛篇:法异寻常”,主要展出了陈半丁在花卉、翎毛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为传统型国画大家,陈半丁尤以写意花卉知名。作品在文人笔墨趣味、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审美风尚之间取得了有机的平衡,雅俗共赏。第三部分“越水湖山现此身”囊括了“山水篇:笔底河山”“人物篇:得乎其中”,展示陈半丁艺术世界中更具古人意味的艺术创作。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在山水与人物创作中精研古法,作品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风骨。第四部分“自成一家始逼真”分为“书法篇:半丁弄翰”“篆刻篇:印不让人”两部分,展示了陈半丁在绘画之外,于书法、篆刻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五部分“清风高节是家传”为陈半丁艺术年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综合呈现了陈半丁的艺术人生。展览中诸标题多取自陈半丁自作印章的印文,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似与之对话。
看过整个展览,最为打动我的是陈半丁的“真”。这个“真”一方面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真趣”的坚持上。1949年后,陈半丁自觉创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其山水画尝试着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取材中出现了村庄田舍等新事物,以全新的主题传达出全新的气息;其花鸟画出现了一系列大幅作品,更多地采用了谐音寓意的艺术手法,画尽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为新时期的花鸟画转型进行了大胆实践。但在这些实践中,大家仍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格调,传统文化的脉络并没有在他的创新中断掉。
而“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半丁老人性格上的“率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多岁的陈半丁面对“反右”“大跃进”等一系列运动,频频在书画里表达他与时代相左的观点,如1958年所作《枫树》上“只有一片枫叶,不知多少秋风”的题款,1959年以毛泽东“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诗意所画的山水,1961年“多听故事有益卫生,少谈未来徒耗清神”的联语。康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反动画家陈半丁,用隐蔽的方式反党并想变天。”而就在政治形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1964年,北京市政协会议上,陈半丁还是就中国画改革问题直言“国画要改,但要练好基本功,不能乱改”,当场与唐兰、白凤鸣等人发生激烈争论。这样的“真”直接导致了陈半丁最后的悲剧。1970年,陈半丁病重,被子女送往医院,医护人员在得知其名后不敢医治,老人随即故去。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纵观陈半丁先生的一生,无论是早年的生活辛劳,还是晚年的处境艰困,在时代的风卷云涌中,他都始终站在中国自身文化的基点上,矢志于弘扬民族绘画之正道,坚守传统文人之品性,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展览举办之际,陈半丁亲属向国家捐赠了一批陈半丁的艺术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陈半丁手书自传及其给双胞弟弟的信札。它们带着艺术家的情怀与时代的气息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附图为陈半丁《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