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展刚刚结束,我没有急着写什么新人展的总结,我觉得可以等等,听听大家对八届新人展的意见以后,

我想
对话中书协展览部,
对话新人展评委
对话新人展入展和落选作者
对话吃瓜的群众

来一个对话和沟通,深入挖掘这一次大家对8届新人展的关注和意义。因为我觉得此次8届新人展应该可以在新中国书法国展上有里程碑的高度。

说这样的话,可能许多没有入展的作者对我嗤之以鼻,入围没有入选的作者很有看法,这次新人展搞得什么,怎么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高度。

我说这一次新人展是我关注国展20年觉得最好的一次,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一次,还要加上就是理性、客观、科学。这一次新人展分了2次考试,第一次那是常规的投稿入展,第二次是到北京现场书写和笔试。关键我为中书协叫好的就是第二次的现场面试,他们在严肃风纪之后开始理性的思考当前书法创作的一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介入到评审之中。

关于这次面试,大家关注的问题有很多,带着这些问题我沟通了中书协展览部的工作人员。首先是落选作者就是代笔吗?他们答复这样的理解是需要纠正的,新人展的终评面试是评审的一个阶段,目的绝非单单只是打击代笔,而是带着对当前书法创作诸多思考的问题意识的再次评审。虽然其中包含了极个别的代笔现象,但大多数落选的原因还是在创作本身上。他们在众多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即便是在终评落选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既然是比赛,就有落选者,这很正常,把这次面试作为自己的经验,找出问题,再接再厉,才是最好的心态。这一次的面试当时就是要在这352人中选300人左右,中书协已经有了明确的告知,这一次就是要优中选优。

有人说,为什么中书协老是不明确多少人,分毫不差。其实在探秘6里面,我也问过中书协工作人员,为什么中书协入围名单不是360人,而是358人,当时回答是:“入围大名单的作者都是取得票过半数,取半数得票数以上的作品,很少有恰巧就是预定数的情况,这就是为何少二件的原因。”用到入展312人也就能很好的理解了,过于追求一个数字,恐怕有凑数的嫌疑。

这一次我认为全部新人入围面试,最大的好处就是导向问题。书法速成班,书法临摹班,一稿定终身的时代可以结束了,中书协这一次明确了书法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日常的书写能力的测试,这是问题的根本。

我当时在探秘四里面的呼吁这样的书坛恶习,在探秘四里面还讲了一个故事,我今天觉得有必要再复制下来。当然,这是网络上一朋友给我润色加工的:

叶州杨生者,失其名字。幼承家学,嗜翰墨近狂乎。然所如不偶,逢展屡投不中,久困之。 遇茅山士荐,携万贯银,拜东海道人门下。道人者,高人也!早年得道,于殿展频有斩获,获奖无数,遂开坛授术获利也。 道人见杨生携银至,大悦。接财驱秽,复查杨生书作,数日,仿其格做书一幅,甚为精美。谓杨生曰:汝可归,心无旁骛仿此作一载足以。三百昼,岂可少于百幅乎?杨生闻言,甚丧。万贯白银未闻片言,仅得一书矣!然师命不可违,遂日夜苦练。对其得之书作字、墨、章、式烂熟于胸,常谓人言:吾遮目亦可书得师作,不差分毫,如灯取影。 又岁,杨生乃用此作应展,屡投屡中,岁末名冠兰亭。殿试,器宇轩昂,一挥而就,尤得评委大赞。兰亭折桂,一朝名扬! 至此,杨生顿悟道人之高明,由是感激,遂备厚礼登门以道谢。道人复谓其曰:百件习作已稿十,余件汝言小样售之,可得利也! 杨生再闻师策,谨记于心。是日,遵师嘱售之,一时画商接踵而至,大悦,得银万贯余。去拜师之银尚有盈余也!

这样的事例是不是中国书法比赛的畸形产物,我们老是强调不忘初心,想想我们刚开始学书法时的那种憧憬和激情吧,我支持中书协这一次的面试,希望以后都能按此举办。

有网友说,2个小时,我写篆书,根本来不及,我是新人我紧张。这也是事实,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中书协展览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他们告诉我,这次面试,对于新人的这种问题和现场书写这两个因素中书协展览部已经充分考虑,至于有人说的篆书来不及写的问题,据他们观察有的作者用的工具书并不规范,大小篆混用,各个时代的各国文字混搭,缺少对文字学基础的学习,过于依赖字典是造成了这一次面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时我也想,这其实就是一种历练,其实我们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可能我们已经很好了,但一次小的问题,没有能入展,但这样的过程和经历那是钱买不来的,我祝愿所有的投稿作者,在接下来的楷书展,草书展,临摹展中取得好成绩,我继续为大家探秘和带着大家的意见沟通中书协展览部,让大家可以顺顺利利的入展获奖,我们都是在路上……

640 
  八届新人展面试现场

这里还要解答一些朋友的疑问,

观察团的人员有两位是新面孔,他们是做什么的?

杨勇大家熟悉,是《书法》杂志的编辑,这没问题。田熹晶和陈寰是干什么的不熟悉。我问了中书协展览部,他们说观察团不是荣誉的代名词,他们都是有责任和任务的。田是大学老师,专门负责对这一次自做诗词的作品进行标注,这任务还是很繁琐的,据说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这次每一轮入选的作品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研究,到时她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就知道了。陈是公安系统笔迹鉴定小组的成员,专业就是笔迹鉴定,而且就是软笔鉴定专家。不难看出,这两个人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两个信号,一是在今后的展览中,自作诗文者真正要纳入评审的考量对象,评审将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内涵,另一个是在代笔的问题上,他们越来越较真,代笔者将在今后的某次展览中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