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紧密包裹现实的时代,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比如一个普通人一夜之间当上“网红”。安迪·沃霍尔早就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如今这个预言已经实实在在地变现了。国内某知名APP在10月6日推送过一篇文章《画30年画的农民,以前没卖过一幅现在爆发,成了“中国毕加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中的农民画家是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永长河村村民熊庆华。整篇文章用大家熟知的“知音”体描述了这个神奇的农民画家:“他叫熊庆华,一个湖北仙桃市永长河村的农民。出生在湖北荒僻乡村,他从不循规蹈矩。16岁初中辍学后,除开农忙时节,他都宅在二楼的杂物间读书绘画,不管旁人冷嘲热讽。成家后,生计愈发艰难。他耕田捕鱼,外出打工,顶着风霜送牛奶……生活艰辛,但绘画的梦从未放弃。他的同学彻底被这个“疯子”和他的画征服、打动,并把这些画作一张张拍下来,传到网上发了个帖子,谁知网友也彻底被这个“疯子”震惊。累计一百多万次的点击,也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收藏家、艺术机构纷纷找上门,只为求得他一幅作品。画了28年,他终于被认可了。”其实早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博上曾经流传过一阵,但并没有引起多少轰动,直到在微信平台传播才引起大范围关注。细看熊庆华的画,确实有一定的水平,他曾两次在北京举办过个人画展。“人们说我是农民画家,但我属于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人们认为我是世俗的失败者,但我会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熊庆华这样说。如今他单幅作品价格超6万,不过在村子里却曾经被视为“怪人废物”。他说他不乐意去北京,不乐意去任何大城市。他说都市的钢铁丛林会让他产生“饥饿感”,会画不出画。对他来说,“不能画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在媒体采访的视频里,熊庆华不像那种炒作出来的,讲的话也很朴实,而且一副谦逊的样子。他“无名”,却有十足的冲击力,没有品牌效应却展示出十分的表现力,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作品被成批地收藏,这不也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吗?有实力的品牌收藏,比名气效应而言更有强大的魅力。

1●熊庆华没任何学历和世家背景,没去过学院进修,也不属于学院派,绘画全凭自学,所以他的画肯定没有代笔之嫌。不过在历史上有位名气很大的女人,她画的画可都是有人代笔的。此人就是慈禧。《北京晚报》曾刊登《北京颐和园复殿留“景”背后的秘密》一文。作者认为“复殿留景”的“景”是一个错字,并举出了关于这个错字的很多种猜测和解释:“有人说是慈禧一时疏忽造成的笔误;有人说是为了使整个字体显得稳重而有意为之;还有一种解释更有戏剧性,据说慈禧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到了晚年更是对光绪皇帝亲政耿耿于怀,为了能够时刻监督和警示光绪,特意写了这幅字挂在玉澜堂,意思是你不过是个傀儡,你这个皇帝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文章最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推测悬想道:“虽然刚刚过去一百多年,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慈禧写了这个错字已无可考了。但是可以想象,当年光绪皇帝在玉澜堂,无论是召见康有为,密会袁世凯,还是到后来被幽禁,一抬头就看到这四个字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复杂的,也许只有老佛爷才知道这个‘景’字背后的真实秘密。”从书法上看,“复殿留景”四字写得沉实端方,却又笔势飞动,筋骨内藏,但绝非慈禧太后的御笔。实际上,慈禧太后书画多由他人代笔。其代笔者有清末女书画家缪嘉蕙、阮玉芬等,二人均供奉于紫禁城的福昌殿。那么,慈禧书法的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呢?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件慈禧用朱砂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落款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抄写佛经须本人亲为才见诚意,方能有功德、得福报,故慈禧应该不会让人代笔。观此经文,笔力孱弱稚嫩,结字松散呆滞,毫无生气,尚属初学水平,与“复殿留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2●在国外,也有个大画家的谜始终没解开,他就是梵高。梵高割耳是艺术史上最负盛名的自残行为,但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准确动机至今是个谜。究竟是为了爱?是出于嫉妒?还是缘起于愤怒?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个谜团仍未被解开。一项最新的关于他在普罗旺斯的研究显示,这个恐怖的割耳决定实际上是因为受到了梵高的弟弟提奥——他最忠实的知己以及经济上的支持者的刺激。这项研究质疑了现在流行的割耳论:即梵高是在和高更一次激烈的争执后用一把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这项研究发现,提奥在一次旋风般迅疾的风流韵事之后准备结婚,梵高被弟弟突如其来的婚讯弄得很沮丧,因为这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会让提奥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从而不能继续资助艰难度日的、当时尚未卖出一幅油画的梵高。在之前的研究里,大家普遍认为梵高是在割耳之后才知道提奥的婚讯。但是,作者Martin Bailey在他的新书《南方的画室》中,却列举了一系列证据,试图说明梵高一定是在提奥1888年12月23日那个星期天寄出的一封信中得知了他的婚讯。究竟作者是如何解密的,感谢兴趣的读者可以买一本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