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些年,日子越来越好啦!”人们常这么说。是啊!不然歌里怎么会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呢,咱也扬眉吐气了:“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呸,谁是奴隶!)

14咱这书法,这国粹,也比前些年好多了!比如说,中国书协会员万把人,省级会员几百万,地县级会员几千万。天啊!这可是历朝历代不敢想的。

2咱书法爱好者还有一特点,爱自学!当然啦,出版界火速发展,印刷技术不断提高,法帖专辑、光盘教材等等吧,充斥书店,书法教程弥漫网络,今天听说谁又成名成家啦,谁卖字儿又一平几万块啦。不过啊,这些资料说实话,水准良莠不齐,虽然为咱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种种便利,但也容易被引入误区。

前些时间,书法界流传一句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此言一出,众人惊骇。

2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危言耸听:古人哪有老师啊,咱靠的是天赋;也有人认为:俺笨,得找个老师教教……

到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咱书法人的长期发展呢?额……请听我慢慢跟您唠唠~

偷偷告诉你呢,自学的人相当于“自杀”!为啥?

一、被楷书所杀

跟很多学书爱好者交流,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楷书是评价一个人写字功力的主要标准:一个人,无论名气再大,官职再高,获奖再多,如果楷书写得不合于咱欧、颜、柳、赵这“四大家”的风格,就是书法界的“罪人”!因为啊,这证明他们的书法功底不够,徒有虚名,进而上升到对于书坛由这些“罪人”把持着而感到愤怒。

其实,咱大可不必以此心忧嘛。

因为,楷书的面貌不仅只有“欧、颜、柳、赵”四种,还有魏碑、造像、简牍等或粗鄙、或玄古的不同风格,如果您说:楷书要写得像唐楷一样工整,可那不就抹煞了咱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与书坛的繁荣发展相违背了,是不?

咱看一下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名帖,自唐以降,以一种书法面貌和书体名世的作品本来就凤毛麟角嘛。当然,这都有他们的历史背景:宋代文人地位高,俸禄也优渥,有钱有闲了就用行草抒发点自己的闲散情致,这没错;元代书坛复古,大家在赵孟頫大哥的带领下,篆隶楷行草轮番来了一遍,成为历代书坛宗晋的正统脉略,这很好;

明代,房屋建得越来越高,桌椅(当然了,前代就已发明了高桌椅)的普及,大家都喜欢写点竖幅的大作品挂在家里,气派嘛,长卷作为观赏形制慢慢被替代了,所以气贯隔行的行草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大家写得眉飞色舞,感觉能涂墙了,多好啊;清代,文字狱鼎盛,学者都埋头搞朴学了,所以考古学也兴盛,书家跟着文字学家“上山下乡”去走访碑刻,于是以前比较少见的篆隶文字在那个时候的书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鼓掌!piapiapia~~~~~~)

是吧,咱不用上溯到书坛的正宗—“书圣”王羲之(虽然现在遗留的《兰亭序》是唐代摹本,真本是不是长这样咱也不好判断,但人家也是行书是不),这历朝历代除了在唐代楷书兴盛些(这跟唐太宗想给国家立规矩,书坛也一样,所以倡导“尽善尽美”的王羲之书法,这跟他的治国理念有关,可欧、颜、柳三家都有行草书传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是“天下第二行书”呢),篆隶行草早就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准啦!

所以啊,千百年过去了,咱也不能越过越退步了是不,不能以书家是否精通楷书及楷书写得是否精工为评价一个书家书法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自己练习书法的时候也别光逮着楷书练,容易“偏科”哦!

二、被偶像所杀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同好刚开始不知道学谁的好,要不学个名气大的吧!于是上网一搜,这个人得过什么什么奖,这个人是某某大学书法专业的教授,那个人的网上课堂很火,老牛掰啦!不过回头想想,咱这属于跟风学习啊!不是说名气大的人水平不高,是名气大的不一定都高,您如果想出名,咱都能给您捧红,炒作嘛!

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问周围喜欢写两笔的人,啥样的比较好,或者去书店逛逛,找那种带图示的,电脑修过的字帖,一拍脑门:就学他了!好认好看啊!其实啊,现在有很多“名家”身边聚集了强大的“粉丝群”(我的“迷妹在哪里?”比心!)

他们说一不二,不能有人说他“偶像”不好,这些“名家”的字儿一般比较“美”,或者有些具备强烈的,咳咳个人风格,但还不属于正统书法那一套(不能再继续说了,不然得被封杀了)。其实,偶像不是不好,但您不能让偶像蒙了眼睛,除了偶像看不见其他人了嘛,其他的书法风格也得涉猎嘛,古人的东西尤其要抓牢嘛,这样,咱才能不断振兴“偶像”的事业,信服咱的人才更多呀!

这种情况造成的原因有这么几种:一是对艺术的判断理解能力比较低,就是眼界比较窄啦;二是自信心不足,得找个“偶像”给咱撑腰;三就是您有点自大了,不过,自己说一不二可不行啊!(可不能像下图这个人一样……..)

三、被对传统书法的错误理解所杀

咱都知道要学古人的,但为啥人家王羲之的字儿这么妍美,颜真卿的字儿就那么粗犷?王羲之是文官,颜真卿是武将嘛。同样是颜真卿,为啥《勤礼碑》就那么工整,《祭侄文稿》就那么潦草?《勤礼碑》是给曾爷爷写的庙堂碑,当然得端稳些,自己侄儿被杀而不能手刃仇人,才写成的《祭侄文稿》,当然波澜起伏了。

所以啊,咱宗法古人的时候,也得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碑帖。

比如有些人写字油滑,按说赶紧找个《爨宝子碑》《张猛龙碑》啥的临临来“正正气”,可如果再选赵孟頫、董其昌一类的书家临习,盲目地追慕古人的书名,只能越写越软媚了。

这就跟咱生活中一样一样的,胃火大的人啊,不能热补,胃寒的人呢,您就少吃凉东西。咱对传统书法要敬重,但得讲求策略,别等到写到最后上火弄得满嘴燎泡了……那受疼的还是咱自己!

还有一点,有些人喜欢按住一个帖成年累月的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是,容易把咱的眼光缩小,就只看得见井口的那一点天,二个是容易枯燥,形成思维定式,进步也慢,白白得浪费时间。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没事多参加点书法比赛,不是给您布置任务,也不是怂恿着您急功近利,主要还是给自己定个目标,一个是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是除了正文也练练落款,看看整体章法咋处理之类的,因为这在平时自己练字是很少涉及的,还有就是看看自己跟当代主流书风是否有所偏离,吸取人家点长处,自己也好进步嘛!

四、被不全面的书法训练所杀

平常技法也得训练全,不能有太大的短板,创作的时候才不至于捉襟见肘,这就跟体育比赛似的,您平常没练到“转身翻腾两周半屈体三周半转抱膝”,比赛的时候说不定一个扎猛子就落水了呢!所以啊,咱平常要做到临习的时候不要有太大的技术短板,不过,这对自学者来说,比较艰难……

就比如说,您一直练楷书,这还没说您这十年只练了欧体《九成宫》这一本帖呢,如果哪天想写个行草书了,您就会发现,坏了!咋连笔啊!行书咋转折啊!我写得字都一样大跟楷书似的,不像那么回事儿啊!墨色也出不来层次!更别说章法了……是吧~

有人说,俺是写行书的,你让我写楷书中和中和,怕我字儿写得随意了,那不串了,不纯了吗!咳,训练归训练,取法归取法。您写“二王”行书的,写得手都飘了,写点楷书“稳定稳定”,不是让您以后都写楷书了啊,这就跟跳水运动员也得去做做力量训练一样,但人家奥运会的时候还是报的跳水项目,是吧~

1“好啦好啦,知道啦!你这意思是,书法不能自学!”也不是啦,如果您能克服的了上面的这些难关,自学也挺好的,说明您天赋秉异嘛。不过在这儿我要郑重其事地对自学书法的同志们大声说一句:“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