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的书法与他的绘画风格很相似,在形式上达到了精炼简淡之极致。他风格成熟时期的行草,行笔安静从容,线条圆浑厚实,中锋贯彻始终,提按极少,但线条内部的运动丰富而微妙,结字匀净妥帖。而研究朱耷书法的师承渊源,这条风格形成之路并非清晰可辨,反而是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加直接。
朱耷的书法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他的学习和积累阶段,后期已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他的书法早年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后又转入黄庭坚、苏东坡等人,多方探索,最终追寻魏晋书法的气质。
朱耷留下的纪年最早的书迹是顺治十六年(1659)33岁所作《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和书法。其中包括三页书法和七段题识。这十段文字,楷、隶、行、草各体都有,以楷书用得最多。此时,朱耷已经能写出一手端正、严谨的欧体小楷,结构匀称,点画周到。
纸本,共12页,每页纵22厘米,横11.7厘米,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朱耷存世的大量书作中,小楷是非常精彩的一部分。此件《内景经册》作于“甲子七月”,即1684年。同时期,他还以小楷作《黄庭经》。这两件小楷在临摹欧阳询书法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晋人小楷的笔法与气息。到了晚年,他的小楷则呈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特征,下笔从容不迫,行笔中不再斤斤计较细部的得失,随意至极。这是楷书中很不容易达到的一种境界,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绝无松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