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几年前很是热火,一年要搞很多次,最近一两年似乎是停摆了,很少再搞。时至2016年年末,各种展事终于又来了——近日将办“新人展”,稍后还有楷书展、草书展、临帖展。恢复后的展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要求投稿者交50元的“评审费”了。书协征稿不再收费,这一“改变”值得称赞。
书法人给书法展览投稿,是对展览主办方的最大支持,每一次征稿结束,主办方收到的那可是数万张(册)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拿去卖钱的话,就算每幅(册)卖它100元,也是要卖很多钱的;而最终入了展的那些较高水平之作,更是值钱的宝物。笔者若是手中有钱,花几万元买一张或是一册自己喜欢的也是愿意的,因为它们比某些书法高官、书界名流的字纸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很有收藏价值。主办方有了这一“收入”,另外再收一份“评审费”,委实有点说不出道理。所以现在改了,书法展览不收评审费了。
50元钱的评审费人们交得起,可是交得不痛快,有些书法人气不顺,索性不再投稿,因此那时的展览水准日渐下滑,有识之士诟病不已。现在看来,书展征稿不再收费,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民意,是不得不“改”不得不“变”。
不过有些人是不在乎这点“评审费”的。2013年年初,某人升任某市某大班子的主任,官至副省级;同年上半年,该主任两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展览,具备了中国书协会员“资格”。众人对他从政之余的书法修为感到佩服,不免上网搜索他的书法作品,看看他的字好在何处,也好学习学习借鉴借鉴,却是一幅也找不到,直至三年后的今天,仍然一幅也找不到。看来这位主任不事张扬,且不轻易示“书”于世,他能在几个月内两次“入展”国家级展览,他的书法好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个谜。像他这样交一些评审费,作品很快就能入展,这点评审费交得还是很情愿的。笔者相信该主任的书法应该是不差的,据说他读过正规大学,书艺老到也未可知。
前些年书展水准下滑,收取评审费只是原因之一,一些水准不高的“特殊作品”混入了展览行列,也是原因之一。比如一些心思不良的官员想弄个“书法家”头衔,借以洗钱、捞钱,写字如狗爬也敢给展览投稿,竟也稀里糊涂地“入展”了,竟也成了“书法家”。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毛笔字那叫一个差,看了让人恶心半天。最近几年一些“倒了霉”的贪官,很多人都有“书法家”头衔,与评审把关不严应该是有关系的。贪官劣作频频“入展”,使得水准下滑的书法展览更增加了“水分”,影响了展览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据说现在好了,据说现在的展览评选工作已很科学。现在书法评选工作出台了新的评审程序,引入了监审委员的监督,引入了相关媒体的监督,更有领导坐阵监督,等等。有位参与了书法评选的监审委员在中国书协网站撰文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评选。完全按规则操作,任何个人都没有特殊,评委的评选权都关在规则的笼子里。评委都能尽职尽责,讲大局,不徇私情。监委全程监督,监督到位。评选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公道的原则。”
办一次书法展览,来稿数万,入展数百,几乎是百里挑一,挑谁不挑谁,牵动万人心。如今,书协有能力“公平、公正、公道”地评出好作品,令人高兴。但是笔者觉得,光有以上的监督程序仍然不够完备。直至今日,我们的“群众监督”为何仍然缺席呢?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是也该“改变”一下?
实现“群众监督”其实是很容易的,其办法是:书协将“入展”的每一幅书法作品照个相,连同“入展作者名单”一一对照,同时登在书协自家的网站上,让书法大众评判监督,供书法大众学习观摩,一举而收“群众监督”与“作品展示”之效,何乐而不为?
笔者认为,入展作者名单、入展作品照片、本展评委名单一同展示于网络之上,应该成为今后各种书法展览的常态化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