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书摊旧忆》(见下图),罕见地没有题词。为什么不像以往惯常的思路,题几句隽永的词?没有问画家,想来大约是这种看小人书的书摊,很多人都有鲜活的记忆,干脆不题词,让读者自己填好了。这当然是高明的做法,那些以“无题”为题的诗,不是更久久流传吗?甚至还有一尊著名的“无字碑”,一位女皇帝留下的,大有石破天惊之创意。
但在下还是画蛇添足地给加了一个标题,是从单位旁边的九如巷那位著名的“民国最后的大家闺秀”“借来”的。画中人在画中看连环画,看画的人在画外看他们。是的,张充和艺品、人品为后人敬仰,毋庸讳言的是,她的传奇在一般读者眼中,与卞之琳那首《断章》密切相关。这里不适合多说,还是说说这幅画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吧。一位面容古板的老者,戴着老花镜,给坐在他书摊长条凳上的各色读者借书,并像账房先生一样地做着记载。一个孩子拿着一本《霍元甲》在跟老者交涉,脸上满是马上就可以看到大侠拳打倭寇的憧憬,但又偏偏以一种貌似不动声色的表情来掩饰。一个近视眼眯缝着眼睛看得津津有味,两个入定般的读者在食指尖上蘸唾液翻书,都不知道指尖舌尖的交流中,味道到底出自何处。还有一个抱小孩的女孩,她没有钱借书,只能在人家背后看,也全然忘记了时间空间……
这幅陈旧的画面,犹如陈年老酒般散发着醇香,让人未饮佳酿先陶醉,真是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