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1705),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 、驴屋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熏陶。父亲朱谋勤,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疾去世。叔父朱谋垔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他8岁时便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明朝灭亡时朱耷19岁,一年后他的父亲离世,几年内,妻与子又先后亡故。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给了他巨大的刺激。他深怀国亡家破之痛,精神抑郁苦闷而绝望。
纸本墨笔,共12页,每页纵25厘米,横20.9厘米,现藏于广州市美术馆
为了逃避清朝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他剃发为僧,先后在奉新、进贤、新建等县山中隐居,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曾有诗云:“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这期间他过着僧人的生活,但同时也与文人墨客相互交往。根据一些书画题记,这种来往是愈来愈频繁的。康熙十八年(1679),54岁的朱耷曾在临川知县胡亦堂家中住了一段时间。胡亦堂慕其名,试图请他为清廷效劳。朱耷既不愿意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更不愿意屈膝为清廷服务,在复杂的心理状态中,他的行为开始失常,出现癫狂情态。第二年,他便做出了焚烧袈裟的行为。此后,他的“颠病”或是佯装,或是真病,时好时坏。
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及其本真性情,使朱耷作品的个性特征空前突出。他笔下的鱼、鸟,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常常“白眼向人”,作出一种高傲、冷僻而又孤寂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