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
这“柳絮飞来片片红”确有些西方抒情表现主义的意味。汪曾祺先生在以细腻的笔锋,描摹金冬心先生风采的那篇小说里,虽然有移花接木似的杜撰,但以金农先生的诗才,随口占颂同样诗句,绝非难事。而且如此别具情境的诗句也与金冬心先生的画家身份十分合拍,汪曾祺先生与金农先生可谓神交。
在汪曾祺先生的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金农先生的诗才,画品,以及为人的品性,尤其在描写金农对《随园诗话》的态度上,从侧面反映了金农的才情过人,孤高怪癖。“斯文走狗”讽人,也是自嘲。
金农被人归誉为“扬州八怪”之首。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不就。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初画竹,继画马,画佛像,画梅更能独创一格。(图1,2,3,)
金农有一号叫“吉金” 上古时钟鼎彝器, 因为一般用为祭礼, 又称吉金。金农常用“金吉金” 的画款,以张皇他的金石之好。他一生爱石如命, 世传他的一方砚台, 上有他的砚铭说 :“宝如球璧, 护如头目脑髓。 ” 金石对于他来说,就是他的生命。他的艺术,也包括他的绘画都沾染上浓厚的金石色彩。
金农晚年心依佛门, 自称“如来最小之弟也” , 又有 “心出家粥饭僧” 之号。他的思想有浓厚的佛家色彩, 他的画思想底蕴总在道禅之间。丁敬曾有诗评金农 :“笔端超出十三科,但觉慈光纸上多。欲向画禅参一语, 只愁笑倒老维摩。 ”
其艺术颠覆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很多原则。如中国艺术强调不露圭角,但金农的书法乃至他的画都丝丝在露, 他所自创的被称为 “漆书” 的渴笔八分书, 横粗竖细, 笔画极不匀称, 没有一点柔润感, 棱角分明, 以渴笔为之,笔画露枯白,是真正的锋芒毕露。他不以锋芒为锋芒,反而淡尽锋芒也。他的字结体如累石, 笨拙无比, 上重下轻, 有明显的压迫觉,没有通常中国艺术所强调的流动感。至于在章法上,就更是如此, 他的渴笔八分, 无龙脉, 无承转, 字与字、 行与行互不关联,中国艺术所强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在此完全被超越, 那些覆盖、 避让、承转等形式原则在这里难觅踪影。但它并非一团散沙,不是绵延的龙脉,而是一个奇趣横生的世界。
金农二十余岁即广泛搜求考订金石碑版,几年间即集有汉唐金石拓片二百四十余种!这种吉金贞石之志,使金农 30 岁时即毅然抛开二王帖学而转向碑学研究与创作。他以汉隶立定自家根基,长期浸淫于《乙瑛》 、 《华山》 、 《夏承》及《郙阁》、《张迁》的拙朴苍厚之中,尤其《华山碑》,在金农毕生的书法创作中都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其传世作品中有大量临习此碑者,或规模形迹,或夸张变形,皆为从中研磨和寻觅创变的消息与契机。(图4)
金农对后学的影响,第一个就是他的“入室弟子”同被归为“扬州八怪”中的年纪最小的罗聘,罗两峰。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秦祖永在他的《桐荫论画》中,把罗聘的绘画推为“神品”,并说“罗两峰聘笔情古逸,思致渊雅,深得冬心翁神髓,墨梅兰竹,均极超妙,古趣盎然,人物佛像,尤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非寻常画史所能窥其涯涘者也。”毋庸多言,秦祖永这里已经提到了罗聘作品与金冬心的关系。我倒想举出罗两峰的两幅作品《丁敬像》和《金农像》那战笔线条的用法,个性的造型契合了人物孤高离群的超脱。更能显而易见的是这幅画的画法,与金冬心的佛像用线一脉相承,线条也是一种心性的表达以及内心气质与品位的追求。(图5,6和图7,8)
金农先生当时画名之大导致求书订画者众多,流传到现在的很多作品多为当时冬心先生弟子们的代笔。可以看到弟子们对金冬心追摹是多么的入骨,能步先生后尘,且卓有成就的即是罗两峰了。
另一个得到金农艺术滋养而成绩斐然的就是一代大师齐白石先生。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同时在写意花鸟画上承徐渭、朱耷、石涛、金农以及吴昌硕,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现摘录齐白石先生的话语录即可体现其对金冬心的喜爱程度:
――作画最难无画家习气,即工匠气也。前清最工山水画者,余未倾服,余所喜独朱雪个、大涤子、金冬心、李复堂、孟丽堂而已。(《题杯花》第3页)
――游厂肆,得观大涤子真迹,画超凡绝伦。又金冬心画佛,即赝本亦佳。筠庵有冬心先生墨竹伪本,局格用笔,无妙不臻,令人见之便发奇想。(1903年4月27日记,第105页)
――鄂公胡南湖家藏金冬心先生画佛四尊,幅幅精妙,余尝钩其本,此其一也。白石。(《荣宝斋画谱》题四方古佛图第75页)
齐白石先生被誉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其对金冬心的痴爱与学习是受益良多的。
与所有传统型书法家相似,齐白石的书艺途程也是从临摹师古开始的。他自述“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齐与人谈书语)事实上,他是启蒙于“馆阁体”的,但不久因“厌恶做官,也不喜欢“考场体”,即练习何绍基体”。今天,学“阁”体的书法尚未之见,但师法何绍基与金冬心的书法仍可看到。显见,在“先与古人合”方面齐白石是深得三昧的,从他师何、金的作品上不难看到老人“一超便入如来地”的本事:形神毕肖。(纵横歪倒贵天真——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略评梅墨生)(图9)
从齐白石的很多画作,尤其题款与金冬心的样貌绝似。如他的一幅在嘉德上拍的手掌大小的小画,只画了一只振翅欲飞的苍蝇,环绕苍蝇的题字则是“辨识度”极高的金农体。(图10)
笔者从事中国画写意人物研究与创作,自然要研究和学习卢沉先生,卢沉先生与周思聪先生是难以绕开的两个巨人。卢沉先生在看一次展览时说作品大多陈陈相因,乏味沉闷,惟有赖少其先生的山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评价足见赖少其先生的位置。赖少其先生令人很容易记住的,除了那形式感强,色墨交融的山水,花卉外,就是他那掺杂了个人审美情趣的“金农体”书法。
赖少其1915年生于广东普宁县华市村。1930年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油画和从事木刻,并参加组织现代版画研究会,是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等抗日学生救亡团体及学生运动的主要成员。赖少其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更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家。他的传统国画技艺、早年西画基础、深厚的木刻功力,从中得到艺术的融合和变化,成为“中国版画新徽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和代表。八十年代中期,赖少其“七十归故里”定居广州,在国画传统技法上实行“丙寅变法”,传统水墨与西方印象色感相糅合,创作了大批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意境深邃的新作,形成独特强烈的艺术风格。九十年代八十岁后的“衰年变法”,以丰富的色彩溶于渊深的空间,具有更刻骨铭心的印象感受,展现了志士暮年更高的艺术升华。 (—–《青少年书法》2008年青年版第十期)
赖少其先生的山水主要受程邃与黄宾虹的影响,在认真研修传统一路的基础上,结合版画的形式感与用色形成自己泼辣的面貌。
书法醉心于“扬州八怪”的金农(冬心)的“漆书”。他偏爱这路书法早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1941年“皖南事变”中他被俘,囚于临溪,那里的旧祠堂中挂有两块牌匾,一块写得秀丽飞扬,一块写得方正楞直。他就对难友说:“我认为字体硬直的这块匾好。它有骨气,耐看,做人也是这样。”因而“金冬心体”最合乎他的秉性。赖少其熔铸金农的拙朴不媚、厚重而富于金石味,与伊秉绶(他曾刻印“仰绶”,仰慕陈洪绶、伊秉绶)体格宏阔、富于装饰美的书法于一体,80年代以后,又临写隶书《石门颂》、《好大王碑》,经过长期磨炼,赖少其的漆书拙朴厚重中又天真烂漫,刚直愣正里透露出顽倔不阿,拙而不失端庄,朴而能气质华美,金石味极之浓重,掷地有声,有“赖体”之称。80岁后的书法兼具漆书笔势,隶书意蕴,而从心所欲较为自由。(王坚广州艺术博物院编,广东旅出版社出版的《赖少其艺术馆藏品》)(图11,12,13,14)
对于赖少其先生书法艺术的评介,做以下抄录,足见其与金冬心的联系:
——赖少其书法功力深厚,朴拙古茂,有金石之气。取二爨之生辣,得冬心之奇趣。中侧锋并用,巧拙互生。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书坛独树一帜,风格自标。
—–《青少年书法》2008年青年版第十期
——唐云 少其先生的字,远承黉宝子,黉龙颜,近法扬州八家里的金冬心,方笔如削拨苍稳的感觉,联在一起,则有浓厚的简札和石刻的味道,金石韵味十足。
——邵宇他的书法,行书学王羲之《兰亭》,隶书远承黉宝子、黉龙颜,近法杨州八怪金冬心,方笔如削,峭拔苍劲,具有浓厚的简扎与石刻韵味。登泰山后,榜书学北齐经石峪,由方转圆。
以上罗列诸家对金冬心艺术的学习与吸取,展现在我面前的是金农艺术的力量。朱良志先生的文章中总结了金农的“好古”,“怀旧”,“参禅礼佛”的诸多精神方面。这些方面在他作品中的凝聚,正是一个典型中国文人精神追求的反应。也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国学,对传统的回望;对和谐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一大部分画家——尤其中青年阶层,作品中除了有静修,超脱的心性追求以外的品味追索,而外就是受金农先生影响的笔墨样貌。比如刘二刚,朱新建,周京新等等,还有一批在沿着文人画路子,受到金农艺术滋养的画家。写这样一篇文章的初衷,我就是想说一件事中国画的气质,品味,思想境界等等从哪里来,就是要靠有营养的艺术作品的滋养。宋元是一路,明清是一路;金农也是一路中的一路。传统精神气质的引领,传统笔墨情趣的静修,个人生活的梳理,个人品性修为的积淀等等,是个人作品自觉不自觉成型的营养补充。金农的营养在于智慧的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