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30万元,却拍来一幅吴冠中的假画,为此,竞买人苏敏罗将委托拍卖作品的收藏家萧富元和拍卖行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请求撤销拍卖合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苏敏罗的诉讼请求。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则新闻都是愤愤不平,最终竟诉讼无果。名人书画的坑,要掉过多少回才能让人警醒呢?近日,《天津日报》登载作者周凡恺的文章《名人书画:谁挖坑谁递铲》记述了这样一件事:那日看电视新闻,说一老者,因有些闲钱儿,又喜收藏,便试着买了幅名人字画,这一试不打紧,接着便有十数家的书画协会及经营机构蜂拥而至,且都热情有加,有的甚至直接上门服务。偏偏老者对书画并非很在行,几个回合下来,便让人家忽悠得晕头转向,刹不住车了,一幅一幅地买了一大堆。老者坚信,反正有那些专家的鉴定证书在手里,白字黑字,总不会出大错的!忽一日,老者急用一大笔现金,想起那些上门服务者均答应过他所买的作品是可以高价回收的,便一家家地找开去,怎奈那些人不是泥牛入海,便是声称自己只能帮他拍卖。拍卖就拍卖吧,能换成现金就成。令老者欣喜的是,这一次,又有好多拍卖机构主动前来帮他,只不过这种帮助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就是要交一笔昂贵的鉴定费。交就交吧,总不能让人家跟着白忙活!于是老者先交了几万元,让一机构鉴定了一下,人家说您老真是中大彩了,仅这幅真迹就价值百万,若拍卖成交,按规定给点儿佣金就齐活了。老者兴奋异常,将其所有的藏品都出资让他们重新鉴定,可悲催的是,最终人家告知他,其藏品全都流拍了,当然以后还有机会参加拍卖,不收费了。至此,老者不仅赔上了自己的毕生积蓄,还债台高筑,借贷已达数百万元了。文章最后,作者急呼:近几年来,“雅骗”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如雨后春笋一般了,照比书画江湖上的与时俱进以及超人的“创新”能力,我们难道真的就没有应对的之策了吗?怎么说呢?名人书画就像一个美丽的陷阱,背后挖坑的有不负责任的媒体,也有那些失职的监管机构,总之,只有自己擦亮慧眼,尽量少跳些这样的坑吧!
●可以说,人生处处都有坑。汇聚72位当代艺术大师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上海展”自10月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以来,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去膜拜这场被誉为“现代艺术史教科书式的展览”。这个要持续到2017年1月15日的大展,含金量非常高。从1906年到1977年,“一年一人一件”的策展思路涵盖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艺术流派。然而,门票卖到150元的商业展览,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由于这个展览不久前才在东京都美术馆展出过,近日,有媒体以“同一个蓬皮杜主题展,日本甩了中国几个诺贝尔?”为标题,进行了从展览场地、主办方、展览作品,到策展和设计思路,甚至衍生品等全面对比。而陈丹青看完展览后则表示,在这样的场地里,这场展览的设计已十分出色。“每个展览的策展和设计方式,就像女孩子穿衣打扮一样,不一定要按一个标准才是美的。”对于展览的商业性,陈丹青觉得,“在国外,艺术市场和商业操作模式都很成熟,我很不赞同把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立起来。艺术可以被商业化,这是没问题的,我们古代也是这么做的。民间机构把西方现代艺术引进中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真的做起来,却吃力不讨好,引来很多争议。但是,假如大家对这类展览充满热情,或者有人像我一样,看展之后被影响了艺术发展道路,这就是有价值的。”
●说到刘益谦,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谁。最近这位收藏界“巨鳄”的新闻少了,但并不妨碍他在江湖上的传说一直在流传,也不知道他遇上这样的坑会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他的著名战利品吧。刘益谦1963年出生在上海,初中没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卖过皮包,开过出租,靠炒股赚得第一桶金,后因参与内部职工股、法人股和定向增发积累起巨富。1993年,到北京收购内部职工股的刘益谦,恰逢嘉德公司的首场拍卖会,从此踏入收藏界。在历经20多年摸爬滚打后,如今坐稳收藏家大佬的位置,成为在国际收藏界都排得上号的人物。由于出手阔绰,不少人戏称比刘益谦出手更大方的只有乾隆皇帝。在他手里的藏品可是件件过亿:一、2.7亿张大千的《桃源图》;二、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三、6171万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四、2.8亿“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五、5036万苏轼《功甫帖》;六、8690万明代佛经;七、1.69亿吴彬《十八应真图卷》;八、7075万的紫檀雕花龙椅;九、9103万南宋时期的花瓶;十、3.08亿王羲之《平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