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因平定朱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
王守仁这件《别妻侄诗》轴,纵92.8厘米,横35.3厘米,共119字,纸本,行草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作品上的印章来看,乾隆、嘉庆、宣统三帝曾递藏此作。其文为:“予妻之侄诸升伯生,将游岳麓,爰访舅氏,酌别江浒,寄怀于言:‘风吹大江秋,行子适万里。万里岂不遥,眷言怀舅氏。朝登岳麓云,暮宿湘江水。湘水秋易寒,岳云夜多雨。远客虽有依,异乡非久止。岁晏山阴雪,归桡正迟尔。’正德甲戌十月初三日,阳明居士伯安书于金陵之静观亭。至长沙见道岩,遂出此致意也。”
王守仁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该作较他其他书法作品而言,章法相对疏朗,用笔较为凝滞迟缓,结字更加瘦紧绵密,字字独立但行气尚可,通篇似有留恋之意。论技法而言,该作并非很高超;但是若论诗书合璧,也算得上佳作一件。
正德甲戌(1514)十月,王守仁本要出游岳麓,因妻侄诸升伯出生,改为探访舅哥。江畔酌别时王守仁写了这首诗,诗中流露出对舅哥的眷念惜别之情。这首诗首先点明了写作缘由,进而扼要却自然地点明了酌别发生在秋天,地点在江畔,别的是舅哥。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都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万里岂不遥,眷言怀舅氏”,用的是反问修辞,万里岂能不远,何况是还想念着舅哥呢?“朝登岳麓云,暮宿湘江水”与“湘水秋易寒,岳云夜多雨”的对仗极为工整。“朝登”“暮宿”二词再次反映了路途之遥远,“易寒”与“多雨”二词则凸显着路途的艰难。“远客虽有依,异乡非久止”一句用的是对比的方法,远处虽然有家,但是他乡却不是长久停留的地方。最后一句“岁晏山阴雪,归桡正迟尔”,通过岁晏下雪的场景与“正迟”二字再次衬托了路途之长。在该诗中,无论是写路途之远还是写跋涉的艰难,都流露出王守仁对舅哥深切的思念。
从诗表达的心境看,其时王守仁的心情是不痛快的,显然是离别的思念催生了诗歌,而诗情又撼动了书法。王世贞说:“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窃以为,王世贞的话用来评价王守仁的书法也正合适。
写这件作品时,王守仁42岁,按照他57岁的世寿来说也算晚年了。但这件作品正像王世贞所说的那样,想要回归大道,却被意象牵制,不能回味隽永。从该幅墨迹来看,王守仁至少受到了王羲之与怀素的影响,但整体上结体纵长,线条相对生硬,几乎字字中宫逼仄,看来令人心塞,不像他的其他书法作品令人心情舒畅。好在此作行间疏朗,减去了许多烦闷。在此幅作品中,心境的表现显然是超越了技法的。
阳明先生此作通过诗词、书法与心境的关系说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要性。心之所化,诗之所发;诗书若合璧,书必为心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