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向往着多元而有质量的书法评论局面,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一出语并能贯通古今,也梦想常有独立的简介与智慧。

● 凭直觉告诉我,一个能享受相对安静、细心的人,他一定比别人更具有文化的耐心。正是因为书坛中还存在这些有文化耐心的人,使我对书法这个群体一直怀着一份崇高的敬意,因为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位书法家对文化的心形与态度。

● 静下来,才能持守文化的修养。

1理论篇:1. 《兰亭序》和他的经典作品一起构成了“帖学”的源头,同时也构成士大夫书法创作的审美范式。

2. 好的作品都是笔势与体势合一,形与势兼顾。

3. 当代书法为什么没有动人的审美力量,一方面整体社会远离了传统书法的审美记忆,另一方面我们脱离了大中对书法审美记忆与审美期待。

4. 《兰亭序》能这样长期被广大的民众所熟知,不是因为“雅”的力量而是因为“俗”的力量。

5. 王献之将连绵草书作为一种自觉表现方向,就有了一系列不同于王羲之的连带方法与形态。

6. 其实书法史上的很多记载也因个人之喜恶,随意增减,或抹杀事实。

7. 欧阳询的书法在当时行程统领的力量,主要是因为最大程度的遵循了书法审美的共性。

8. 在书法中审美共性的第一要素就是结字,字内空间的分布均匀,字形稳定、有序的,这是关键的因素。

9. 书法源于中华民族文字记载交流的需要,书法向艺术、向文化的发展,其根本的动力都源于文字交流的需要。

10. 文化的意义侧重于共性,而艺术更侧重与个性。

11. 可以说用笔是“情感表达”最直接有效的书法语言,而结字是“表达意象与意境”最为直接的书法语言,这两者之间各有所长。

12. 如果当鲜活的意象穿越了理性的把控,一种生命的气质就会从笔端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13. 楷书在长期的演化中,就是追求完整而独立的笔画形态,慢慢形成自身的书法语言与独特审美价值。

14. 线条的表现在书法表现中最贴近情绪,情绪的反映不是由结构得到释放,而是由线条来倾诉,线条成了抒情最直接的语言。

15. 通常我们把经典视为一种书写的典范加以神圣化,希望它具有不容侵犯的真实面貌。于是,一种对经典的依赖贯穿整个书法史的主体。

16. 我认为书法创作最终的目标不是形成一种稳定书法风格,而是有效的表达自己,表达多样的、高雅的审美。

17. 书法如果仅仅是线条的艺术,可能会让我们的书法在文化层面,在审美层面失去很多。这样的书写线条质量再好,点画形质再妙也只是书法技术层面的把握。

18. 晋唐书法因为有各自庄严的法度与俊朗的结字的笔调给人一种典雅、庄重、沉静、大气、雍容的感觉,我们常将这种审美规划为“晋唐风骨”,也将唐以前的这种书法审美称之为“古典之美”。

19. 经典就是对这些法度热爱与呵护的结果,也是先进文化与精英文化选择的结果。

20. 宋代书法给中国书法开启了另一种书法思想与创作的道路——意态之路,将形态与意境更完整与系统的表现出来。

2批评篇:1. 实际上从当代书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书法家还远没有达到能够让经典释放更新的意义的能力。

2. 一件书法作品假如只有几个读者的欣赏,那么再“雅”的审美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3.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讲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个人审美理念和精神写照的结果。

4. 从文化传承的规律来看,只有富于共性的、主流的审美才能被大众所接受、所理解。

5. 当代书法家在形式空间追寻下,更想求得不同于主流审美的汉字空间,以期刺激本已麻木的汉字空间造型的感觉。

6. 当代有个性的书法家尽可能想逃离大众,而古代书法家更想真实的表达自己。

7. 有时我们总以为已经很深入地阅读了经典,有时一读就是一二个小时,有时在经年累月里都临写某一经典,但是有时我们还是觉得离经典太远,或者说从经典里头我们受到的启发太少。

8. 书法的技术,只是用来锤炼书写能力的必然手段,而非书法的终极目的。

9. 一种自觉,一种极致,只有极少数的书法家有这样的书法精神。在当代极致表达被演化为对猎奇和游戏的心态,与书法精神的表达无关。

10. 很多人认为书写技术是书法创作的核心,所以当代书法创作对于书写技术非常依赖,进而对于书写技术的崇拜,使得当代书法的创作走向了对经典技术的复制,或当代名家的技术复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是艺术创作,而是技术生产。

11. 当代书法家在观察经典时,更多的视点放在技术与法度的传承上,他们很少将意见作品放到一个动态的书法发展时空里做联系性的观察,他们的眼里已看不到书写背后精神意蕴的体验。

12. 我始终坚信:一个漠视书写与个人精神相联系的书法家,是无法获得通往写意之路的信心和力量的。

13. 更具体一点,晋唐一体,晋指王羲之,唐指颜真卿?然两者正式因为有着极大差异的艺术表现方式,才得以散发各自的生命力。

14. 我发现当代书法家,很多人愿意在经典的结字伦理与用笔方法中获得规范的书写力量,这种陈旧的书法视点和静止的书法观念,看似把握住了书法核心本质,实际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书法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特色,表达出书写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当代书法家几乎都在笔法上寻找突破口。

15. 真实的书写,总是起源于书法家对自己最熟悉的笔墨语言、经典体验、审美理解、情感起伏进行表达,也总是扎根于他自身的存在状态的,离开了这个联接点,书写就会流于虚假、浮泛。

16. 有人自认为书至晋唐而止的看法,目无唐以后书法,不能证明自己的眼光高,反而证明对深刻审美体认的粗浅。

17. 我们可以迷恋传统经典大草意境,但我们也要创造新的大草意境,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充满活力。

18. 很多的书法史学者在面对作品本身时无从欣赏,主要就是自我审美的迷失。

19. 自认为唐以后的书法不能学,并不证明自己的审美格调的高标,恰恰证明自己对书学理解的肤浅与审美见识的狭隘。审美可以有偏爱,偏爱就证明自己在审美的一端有特殊的敏感,但不能偏激否定另一端审美。

20. 我们认为一个书法家不能持续向前发展式审美转向,而是在某个创作高峰之后停滞或者迅速呈现“下滑”趋向,这只能标明这个书法家还不具备一个大家真正的素质。

21. 当代书法恰恰喜用各种对比强烈的节奏。用笔速度上求快,求快慢对比是一种时髦。一味的求快,常在纸面上留下疾速的动感线质,同时也使得当代帖学过于单一乏味。

22. 如果书法家不带着传统的印记而来,我们看不到精神和技术的来源,会让我们的欣赏无从安放。

23. 如果一位书法家仅仅还处于计较笔法、结字、章法等传统标准的学习,那么他永远只是一个学习书法的学生,而不是能用书法表达自己的书法家。

24. 长期以来又有多少带有自我心声的书法创作,没有一种超凡的书法洞见,多少的书法创作会有真正的艺术价值与书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