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每页8行,正文每行18字。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初入大学的孩子都得经历一段迷茫期,为啥?没老师教,没家长管,但有游戏引着,妹子勾着,本来定好的晚自习,是不上啊?不上啊?还是不上啊?

这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期末不挂科都是平时烧香积下的福。这跟学书法挺像,如果没老师教着,很多同好说不准门都难入,当然了,这里面有很多天赋秉异者,但大部分人在还没度过进展缓慢期之后,就逐渐丧失了兴趣和耐心,索性毛笔一扔:老子不干了!其实啊,也没必要这么悲观,说不准,您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就觉得书法也没那么难,一上手,就成了!

2薛绍彭《昨日帖》 纸本 草书 26.9×29.5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我聪明,不用天天练

在社会上爬滚打这么多年,早就不觉得一个人的成功跟聪明有多大关系,相反,以前不屑一顾的“坚持”、“勤奋”这种“笨人”才不得不用的法子,却成了办成一件事,办好一件事的关键,书法也不例外。之前小编发的文章中说,专家指出,熟练一件技艺,需要至少1000个小时的训练,书法作为一项艺术,抛开蕴藏在里面的文化内涵,熟练就是其码钥,时间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3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局部) 纸本 35.8×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我就写着玩,练什么字帖

书法艺术,一般意义上来讲,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有多悠久的历史,这个不用小编赘述了。在这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辙中,大浪淘沙式的涌现出许多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尤其在印刷术及文物保护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的书法得以流传至于我们眼前,这对于属以千年计前的习书者们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在者,我们现在写个硬笔字都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如果脑海里面没有软笔书法的笔画、结体、章法,一旦到创作的时候,我们怎么写?随意写?想怎么写怎么写?那小编得叫您老师了!您成了不学就会的人,那您不叫学书法了,叫创造书法得了。所以啊,咱还得深入老祖宗的传统来,但不是全盘吸收,就像初中政治课本上说的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4草书唐宋人诗卷 上海博物馆藏

三、资料这么多,哪本比较好

现在日子好了,咱们学习书法的资料也更丰富了,可是市面上这么多资料,咋选择啊?小编跟你说几招。

比如说,初学者,因为不知道咋入手,可以选择一些带分析图示的书法字帖,看着书上勾勾画画的演示,比较容易形成规范,结构比较好抓。但是它也有不好处,咱知道,这字帖风化侵蚀了这么成百上千年了,能清晰如初吗?有些碑刻是工匠没书丹就直接刻写上去的,能工整好看吗?很多初学者看了,心里犯嘀咕:这字儿咋这么难看!破损这么严重,我咋学啊!

5鲜于枢《秋兴诗册》

所以啊,咱之前说的那些带分析图示的字帖就把这些残破给修复了,也把每个歪七扭八的字都给分开摆正放在界格里,您说这能符合原帖吗?这里面肯定带有那本字帖作者自己的审美,可这作者审美就一定高吗?难说!所以啊,小编建议咱,在通过那些带分析图示的书法字帖入门后,就麻溜地换原帖,那才能和老祖宗对话,让老祖宗把他的智慧传授给咱!

如果您去卖书法字帖的书店看看,您就会发现,同一个帖,有的出版社用一般的打印纸张印刷,有些用那种反光的铜版纸印刷,这种字帖在灯光下,简直亮瞎眼,但是人家有一个好处,清楚,一般是原碑照片影音的。哎,选择哪一种,您自己掂量着来吧!

6《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 X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23厘米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同好觉得墨迹本比刻本好,因为能看清楚笔画的连带和贯通的气势,这说法没错,但小编觉得没必要把刻本舍弃,因为刻本为啥会传承下来?好保存不易腐啊,所以刻帖的资料有时比墨迹本丰富,您看《十七帖》保留了那么多王羲之的书法,可是咱羲之的墨迹仅剩下后世那为数不多的摹本了。

而且,刻帖因为材质的问题,省略了很多笔画的曲笔和连带等细节,这虽然不是什么好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好掌握啊,咱都知道,得先学会走才能跑吧,咱还没把字形抓准呢,咱咋抓那些细节啊,而且,初学者眼力和手上的功夫都达不到,哪能一下子啥都掌握了,这一口吃个胖子,挺噎得慌的!

7陈淳《五绝扇面》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书法咋练啊,一定谱都没有

小编自己的经验啊,不适用所有同好啊(小编也不是啥人物,就是想跟大家伙儿唠唠自己咋学书法的,您当我在侃大山就行,嘿嘿)

初期呢,就是上面说的,拿本合自己眼缘的古代名家字帖,啥书体?最好是静态书体,比如楷书(好上手,大家喜欢),篆书(美院思路)等,各有好处,为啥不能一上手就学行草书?也不是不能,就是怕写的手里躁了,以后写楷书、篆书、隶书等静不下来。找本这样的帖,如果您觉得没问题,可以直接临原帖,如果觉得看着难受接受不了,可以参考上面说的,带分析图示的字帖,找找感觉,立立规矩,但别三年五年的都临这种字帖,咱知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这种字帖水平肯定高不到哪去,所以打完基础,咱就换原帖。

8黄庭坚《雪寒帖》(又称《致明叔同年尺牍》) 纸本行书 28.8×1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先通临个几遍,了解这个碑帖有啥特点,同时搜寻一下这个碑帖书家及书写的背景和同时代书法的特点,来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然后对笔画、结体、章法各个击破,如果临累了,咱来个摹写,就是把字帖打印出来几张,垫在宣纸或者毛边纸下面罩着写,锻炼细节。刚开始可以比字帖上的字放大临写,后面再穿插原大临写。大字的话每张毛边纸上写7/8个字,小字写百十来字,穿插写,锻炼自己控制毛笔的能力。

再说创作,首先,咱们临帖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记住古人笔画、字形和章法怎么写的,如果记不住,就总结人家的特点,那样创作起来才有章可循,也就是“脑子里有东西”。

9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纸本,册页 辽宁博物馆藏

然后找个内容,比如古诗、书论、文论等,小编创作时,觉得笔画少的字反而更难写,所以都挑含有笔画比较多的字的内容进行创作,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等创作好后,上墙,找问题,哪一笔长了,哪个部分缺了,在旁边做好标记,下次临写的时候注意。然后以此类推,同一个内容再创作,再找问题,指到问题查无可寻后,找其他人看,大家一起提问题,再改。长此以往,肯定会有进步。

五、我就觉得这个字儿好看!其他的都难看!

审美跟眼界有关,比如我看过东施,肯定觉得还看得过去,如果见过西施了,东施……好吧!所以多临帖,多读帖,多看帖,把眼界大开。

10张瑞图《草书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长卷》(局部) 25.8×456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没事多看看书家轶事,读读书法史,文化史,有意思又可以了解书法风格发展的脉络,体会到为啥唐代楷书兴盛,到了宋代行书大家就多了。

见得多了,您就知道,不是说馆阁体不好,是比较死板,美不美?美!但龙门二十品的拙朴也很有意思。王羲之的书法,上品!苏轼的字被黄庭坚说作“石压蛤蟆”,是不是就不好?不见得,他的笔墨厚重,内蕴书卷气,不是一般书家能比的。

眼界宽了,才知道,咱不能以美不美作为评判书法的标准,书法也不仅只有美、丑两种风格,书法是抒情的,是内蕴文化的,书法中还有形形色色的观感和内涵,需要我们慢慢体会,慢慢品味。

11致端明侍读尺牍 册 纸 楷书 25.9×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六、古人写字那么快,你写这么慢是错的

很多同好说,这人写得这么慢,古人根本不是这么写的!他这是描字,一点都不高古!他这写得每笔都露锋芒,字的气都散了!

书法在清代之后,其实用性逐渐衰落,艺术性上升,很多名家不同于之前的文人偶然欲书,而是涌现出了很多专职的鬻书卖画之人。书法走向市场,有好事吗?不一定。是坏事吗?不见得!为啥?书法的实用性逐渐丧失,如果不是走入市场,或许时至今日已经消亡。

12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 98.6×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的实用性降低了,那么我们现在写书法,就不同于以前,给人回个信得赶紧写,送信的门童还在外面候着呢,所以只能急急忙忙的。我们现在,尤其是在临帖阶段,为了啥?就是写得好,写得像!所以慢慢来,一点一点的抠,等着熟练了,咱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日书万字了不是?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就要慢慢学本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