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倍受瞩目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了,中国的一些小资们再次为万年陪跑者村上春树陷入一片哀嚎之中,而另一些小资们则在狂欢的摇滚声中嗨到顶点,没错,你们的手机屏被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刷爆了!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一个以民谣而闻名的音乐家,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是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他的绘画才华吧。据媒体报道,点开鲍勃·迪伦的官方网站,除了有“日程”“新闻”“唱片”“歌曲”“书籍”等常规分类,指引栏里还有“艺术”这一项。里头是一大堆鲍勃·迪伦的画:他画巴西的风景、街头的咖啡厅,也画桥上戴帽子的男人、酒吧里穿红裙的女人……在鲍勃·迪伦的官网上还标出了他的这些艺术作品的价格,最便宜的只要1750欧元。也就是说,你可能只需要花上13000块人民币,就能得到一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当然,他的很多作品已经标上了“已售”的符号。事实上很久之前,迪伦就已经开始画画,而且出版过画集《苍白系列》,在英国等大型的艺术画廊展览。1966年8月,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不仅是其音乐创作的拐点,而且也让他跟绘画结识。1989年到1992年,在“永不停滞的巡演”途中,他以素描和炭笔记录所见所闻,许多题材都源自于旅馆房间以及路上匆匆瞥见的风景。鲍勃·迪伦喜欢用素描或者水彩画风景,画风相当“小清新”。2010年,鲍勃·迪伦的“巴西系列”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次年,鲍勃·迪伦又将自己在日本、中国、越南、韩国等地巡演时绘制的人物、街景、建筑和风景,集合成“亚洲系列”在纽约高古轩画廊展出。 这几年,鲍勃·迪伦带着他的作品,在德国、英国、丹麦等地都开过画展,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多都是冲着他的音乐才华去的,想看看这位传奇的歌手到底能画出什么样的画作。除了绘画,鲍勃·迪伦的艺术才华还显示在雕塑上。鲍勃·迪伦在艺术上展露的才华,也许并不如他在音乐和诗歌中表现的如此完美,但却足以证明了他无穷的创造力。

1●传奇人物的传奇之处就在于他一定有一颗自由的灵魂,而那些传奇的画作会不会也有一些不羁的灵魂呢?在南京博物院,就有一件镇馆之宝,因为过于珍贵被国家文物局明确令禁止出境展览,那就是国宝级文物“竹林七贤砖画”。竹林七贤砖画发现的历史并不长,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现的,并且就发现在南京。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了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南京分队。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严重盗掘过,考古队原本没抱太大希望,但一看到墓中出土的砖画,立即惊到了。砖画分为两部分,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各由300余块青砖拼嵌而成,每面长2米多,高近1米。画面上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把酒弹琴的欢宴图,这幅人物像砖画又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竹林七贤砖画”为何最为珍贵?原来画像砖是我国古代墓室壁面上所用的一种图像砖,主要出土于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汉代至魏晋、南朝时期的墓葬中。“竹林七贤砖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如此众多的砖头,就像一块块小拼图,古人又是如何完成这些拼图的?南京的考古专家发现,在一些壁画砖的正面,都有铭文,如“嵇上行十五”“嵇上行廿四”“嵇上行卅四”等,“嵇”代表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这些铭文是指示性的文字,是提醒工匠,在砌筑墓室壁画时,这块壁画砖所在的位置,保证工匠快速准确地完成这幅大型拼图。南博复原砖画时,因环境改变青砖干燥收缩,无法拼得像墓室中那样严丝合缝,幸运的是砖画在取回前拓了3套拓片,其原始面貌得以保留下来。魏晋南北朝绘画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与抽象质朴、人比山大的汉画像石相比,当时的绘画更加写实和传神,人物造型严谨,山水描绘精细,产生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戴逵等中国画史上早期的一批宗师。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都已失传,只有顾恺之有3件唐宋摹本存世,而砖画正接近当时的绘画技法和审美风尚,这也是砖画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原因之一。

2●我们再来看一幅传奇的画作——《千里江山图》。据新浪收藏文摘,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18岁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是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鼎鼎大名的“扛把子”。它是公认的传世名作,与北宋时期宋徽宗的倡导“画学”、扶持文艺发展的主流政策有关。少年王希孟喜欢献画给皇帝,就像现在的粉丝追捧娱乐明星,打了鸡血似的给他们“献花”。王希孟得到宋徽宗的亲自调教,笔头功夫那是一日千里,很快就从初哥变成熟练工,开始野心勃勃地去创作巨制。梦想成真是献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王希孟也没辜负徽宗厚望,如愿花费了半年时间完成近12米的长卷——《千里江山图》,采用如此巨大的尺幅,也迎合了宋徽宗“丰亨豫大”的奢侈欲求,当然,18岁王希孟的年轻人诉求也得到了满足。他得到了宋徽宗的嘉许和称赞,该画当成奖品赏赐给了蔡京(北宋时代的那一位奸臣)。蔡京为此画写了一段题跋,也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得以有片言只语的记载,否则就会湮灭在时间长河里。放到现代社会,18岁才刚刚结束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去体验新环境。但我们能理解,放在古代,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并取得一大堆文凭,并非每个人有机会靠读书考取功名的。王希孟就只能靠着家传手艺,一个人无学历无背景就到了皇家画院谋生。估摸他在18岁前就完成了绘画基础的积累。15、16岁在“画学”里进修,所谓得皇帝青睐,估摸是有幸得到皇帝的指点一二。他这种“一穷二白”的背景,只能靠作品打动宋徽宗,遗憾的是,宋徽宗转手就把这幅大作赐给了蔡京。说白了,很难说宋徽宗是否真看上他的画作。即使我们今天看这套大长卷,会被古人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所震撼。《千里江山图》就成了王希孟的绝唱之作。自他以后,中国画坛就罕见这样让人震撼的古典力作,而且还出自18岁少年之手。这更别说近现代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