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技法上精研执笔、用笔、用墨、电画、结构、分布、体貌分格等。有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的说法。

——据99版《辞海》

二、文字的书写艺术

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据99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甲骨文

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据99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篆书

汉字字体,秦朝整理字体后规定的写法。大篆、小篆的总称。狭义指籀(zhou宙)文(大篆的别称)和小篆。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和小篆。

——据99版《辞海》

1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据99版《辞海》

隶书

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据99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1、也叫“左书”、“史书”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把象形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另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的传说。后在使用中加工发展,成为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的两种字体,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基础,标志着中国汉字演进试上的一个转折点。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

2、正书的古称

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唐以前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据99版《辞海》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字体结构严整,笔力强劲,后世作为书法的一种典范。

——据99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楷书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据99年《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也叫“正书”、“真书”。为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磔而形成。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据99版《辞海》

行书

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据99版《辞海》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为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草书。到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据99版《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