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也已经似乎是不需要书法了,书法与我何干呐?然而,在古代,在从不缺少书写的时代里,书法却是那么的被重要、被需要。
1600多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不经意间书写的《兰亭序》成为唐以后文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兰亭,成了书法经典的象征。
1300多年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狂热书法主张的背景之下,书法被扶上“国学”科目的宝座,继之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天下文士为之疯狂,更是促使了以后明清时代“馆阁体”的盛行。
900多年前的宋徽宗放着大好江山不认真经营,却整天专心致志地“鼓捣”写字画画玩。崇宁三年(1104年),宋四家之一米芾被召为书学博士,擢为礼部员外郎,文人书家大受推崇,书法开始成为文人修养的象征。从那以后,书法深入中国文化精神的骨髓,书法成为了中国人的脸面。
由此,对古人来说,表面上以实用为根基的书法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深层次来说书法负载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精神。苏轼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康有为也看到了书法所容纳的中国人文精神,他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无怪乎,季羡林先生将书法、京剧和《周易》称为中华之国粹。
功利浮躁、信息加速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物质日益发展与精神日益荒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恰恰最需要静下来,为心灵寻找一个港湾,对于现代人来说,书法艺术是最好不过的一种精神载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