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擅书法,穆宗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颜真卿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自家面貌,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

2杨凝式跋《庐鸿草堂十志图》

杨凝式(873-975),字景度,华阴人。以心疾致仕,居洛阳,人谓杨风子。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历仕梁、唐、晋、汉、周,官至太子太保。楷法精绝,犹工颠草。其笔迹遵放,师欧阳询、颜真卿而加以纵逸。

3杜衍跋怀素《自叙帖》

杜衍(978-1057),字世昌,山阴人。大中祥符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傅,仁宗时以少师致仕,封祁国公,谥正献。自少好学能诗,善画工书,以草书名家,而楷法清劲妙丽,得晋人风度。

4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卷》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苏洵次子,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出外,通判杭州,徙湖州。后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召还,曾知登州、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琼州,赦还,明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文章奔放纵横,诗飘逸不群,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亦有名。著有《易传》、《书传》、《东坡志林》等。

5苏辙跋怀素《自叙帖》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洵三子,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与兄苏轼同举进士。神宗时,反对王安石行新法。哲宗时,官累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徽宗时辞官,筑室许州,号颖滨遗老。文章与苏轼齐名。有《春秋传》、《栾城集》等。

6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7米芾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米芾(1051-1107),祖籍太原,后徙襄阳。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宣和时擢为书画博士。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所作山水,其源出董源,天真发露,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书学羲之,晚年出入规矩,人争珍玩。著《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

8王庭筠跋米芾《研山铭》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米芾甥。大定十六年进士,后卜居彰德,读书黄华山寺,因自号黄华山人。其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画师任询,善山水古木竹石,论者谓胸次不在米芾下。

9蒋璨跋怀素《自叙帖》

蒋璨(1085-1159),字宣卿,号景坡,宜兴人,之奇从子。徽宗崇宁五年,以荫补将仕郎,任婺州兰溪县主簿。历知抚州,通州。高宗绍兴二年,知台州。五年,提举淮南东西路茶盐公事。二十七年,由淮南转运副使知平江府,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五。

10赵令畤跋怀素《自叙帖》

赵令畤(105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著有《侯鲭录》八卷。

11蔡松年跋苏轼书《李白仙诗卷》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正隆年进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吴国公,谥文简。工乐府,善书。

13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开封雍丘人,晚居上饶,号南涧翁。少受业尹焞,吕祖谦为其婿。与叶梦得为世交。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三称其“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14陆游跋《北齐校书图》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精于诗,风格雄浑豪放,有《剑南诗稿》传世。游亦工书法,草书出自张旭,行书源于杨凝式,风格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14范成大跋《北齐校书图》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孝宗时,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除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加大学士。晚年隐居家乡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成大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兼善书,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15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尤袤(1127-1194),字诞之,号遂初,无锡人。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善作诗,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有《梁溪遗稿》传世。

16洪迈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洪迈(1123-1202),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景卢,号容斋。淳熙十三年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光宗绍熙元年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嘉泰二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著《夷坚志》、《容斋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