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岱(1673-1752),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爱庐、默庄等。他是满洲正白旗人,承祖爵,官至内务府总管。他绘画初学焦秉贞,后拜于王原祁门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均赏识唐岱的绘画才能,康熙更称其为“画状元”,令其名重一时。唐岱精画理,有《绘事发微》传世。

1唐岱的《摹李成雪景山水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115.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于广西博物馆。作品描绘的是主峰高峙、群山环绕的冬日雪景,具有浑厚大气之感。画家在画面左下角自题:“摹李成,臣唐岱恭画。”下钤“臣唐岱”白文方印、“恭绘”朱文方印。由此可见,此作是唐岱奉上谕所作的恭敬之作。

中国绘画史上常见有“仿某某笔意”之作。至“清初四王”,这种仿前人笔意的创作形式几乎成为惯例。唐岱的《摹李成雪景山水图》虽然打着仿李成笔意的旗号,但仔细观察则会发现其中具有许多不同于李成的表现方式。宋代邓椿认为,李成画雪景与众不同。古人画雪,一般都是以粉着于峰峦、林屋之上,而水天处多用水墨晕染,以形成对比。而在李成的雪景山水画中,峰峦、林屋为黑色,水天处则为白色。这种画法更像是一种大胆的写实手法,展现出骤雪初起、风雪飘摇的景象。这与唐代王维《雪溪图》中的空勾无皴、以粉堆雪的画法截然不同,也有别于元代黄子久“借地为雪”的反衬手法。唐岱在《摹李成雪景山水图》中运用的并不是李成的雪景画法。画面中的一笔一画反而能从明末清初王原祁的笔墨中找到踪影。

从构图上看,王原祁讲究画面的气势通贯,注重展现山峦的起伏变化。唐岱受王原祁“龙脉”说影响颇深。在《摹李成雪景山水图》中,他将坡、树、山进行组合,用较长的轮廓线表现山石的流转之势,以层叠的山石展现山川的雄伟与浑厚。近景处,自楼阁而下的“S”形山脉在回环扭转中展现出强烈的力量感。这是典型的王原祁式构图形式。左侧两山夹缝间,溪水自上而下流淌,水流从窄变宽,由急变缓。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为静谧的雪景增添了灵动之感。

从笔墨上看,王原祁笔力遒劲,用墨浑厚华滋,使画面层次丰富,展现出勃勃生机。而唐岱的《摹李成雪景山水图》短皴少而长皴多,力量稍逊,但用墨十分讲究。画中山顶处有大面积的留白,阴暗处的石根被染成黑色,更显雪白石黑。全画以干笔渴墨为主。画面由淡转浓处,笔墨层层堆积,丰富了画面层次。在山体背阴处、交叠处,画家通过渴墨干擦加上淡墨晕染,使画面变化生动、过渡自然。

从设色上看,王原祁注重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把设色也纳入笔墨之中。在《摹李成雪景山水图》中,唐岱也用设色来补笔墨之不足,显雪景之瑰丽。在绢上设色要比在纸上复杂,同时雪景山水以惨淡险峻为胜,故画家以赭石、石青为主,结合墨法进行了渲染,使画面显现出深冬寒意。此作色墨交融,深得王原祁“色墨一体”的设色精髓。

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对如何画雪景总结道:“用笔须在石之阴凹处皴染,在石面高平处留白,白即雪也。雪压之石,皴要收短,石根要黑暗,但染法非一次而成,须数次染之,方显雪白石黑……雪图之作无别诀,在能分黑白中之妙,万壑千岩,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胆澄彻。”由此也可看出唐岱与李成在雪景画法上的不同。《摹李成雪景山水图》以复古的名义,追求画面的美感。此作强调笔墨情趣的特点完全继承了“清初四王”的衣钵。唐岱虽自称“摹李成”,但在谋篇布局、笔墨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所展现出的均非营丘面貌。画面中景的围墙、楼阁有着焦秉贞的工细,展现出清代院体画家的基本功。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很强,这与唐岱受过西画透视方法的影响有关。作品中,只有松树弯曲的虬枝略显出李成秀媚笔意的味道。

能否“借物抒怀”决定着山水画格调的高低。以“清初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画家,纠结于技术性的讨论而忽略了个人艺术风格的创新。自王原祁以下的娄东诸家,“家家大痴,人人一峰”,面目难免呆板。唐岱为满洲正白旗,供职于清廷,又是王原祁的嫡传。这种人生背景、阅历也决定了他绘画成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