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北宋书画家。他的书、画出类拔萃、高标独立,均能彪炳史册,开一代新风。其书,瘦直挺拔,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一定地位,为后代学习之楷模;其画,工写皆能,尤擅工笔花鸟,不拘一格,自成“院体”,充满盎然生机和富贵吉祥之意,令自隋唐、五代以来的花鸟画创作步入全盛时期。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三代的关键时期,绘画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就花鸟画,尤其是工笔花鸟画而言,在历经数百年的艺术淬炼和人文教育后,已相当成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绚烂至极。而赵佶对宋代花鸟画的贡献尤为突出,居功至伟。
作为皇帝,赵佶极不称职。他听信谗言,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佞之人,政治上十分昏庸,腐败无能,乃至造成“靖康之难”。但是,作为书画艺术的大力弘扬者和倡导者,他却实至名归。
其一,赵佶在位期间十分重视书画事业的发展,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宣和画院,并亲自领导画院工作,指导绘画创作,培养了如王希孟、张择端、苏汉臣、乔仲常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与此同时,他还组织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书画图书,辑录了大量的名家书画,为我国宋代之前重要书画文献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二,赵佶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富艺术气质和最具艺术天才的皇帝,也可称得上是一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若称其为“书画大师”也当之无愧。他能画山水、人物,尤擅花鸟,不仅勤于写生,且善于创作。可以说,赵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的花鸟画《柳鸦芦雁图》《竹禽图》《腊梅山禽图》《红蓼白鹅图》等可谓经典;《芙蓉锦鸡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也早已载入史册,成为“不可不知的中国名画”。下面,笔者就《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的艺术特色予以评析。
《芙蓉锦鸡图》绢本立轴,纵81.5厘米、横53.6厘米,是一幅双钩重彩的工笔花鸟画,为我国传世经典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色彩艳丽,设计精美,高贵典雅。木芙蓉和菊花都是秋天的产物,且耐寒而不惧霜冻。只见一只美丽而硕大的锦鸡落在稀疏的芙蓉花枝上,把整个芙蓉花枝都压弯了,枝梢好像还在微微颤动。而这只硕大的锦鸡全然不顾,只管高高地昂首翘望右上角那对翩翩起舞的彩蝶,全神贯注。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之中。
《芙蓉锦鸡图》画面的经营位置相当讲究,疏密有致,完全符合“黄金比例分割”,充分反映了赵佶高超的画技和超群的艺术审美。该画笔法工细,设色美艳,精妙入微。芙蓉花的每一片叶子都各不相同,向背、欹正、轻重、高下错落搭配,营造出满而透气的空间感,耐人寻味。朵朵芙蓉设色淡雅,以白色点蕊,亮丽而鲜活,与颜色鲜艳的锦鸡形成强烈对比,光彩夺目、华贵动人。整幅画面一派祥和,充分显示了皇家的豪华气派。该作近似黄筌风格,说明赵佶的花鸟画延续了黄筌的笔法与富贵之气。
《芙蓉锦鸡图》中,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和昂首翘望的锦鸡为动,左下的菊花和木芙蓉为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十分和谐。《芙蓉锦鸡图》相当写实,锦鸡华美的羽毛和细致的斑纹,芙蓉花枝因锦鸡停栖其上而呈现的摇曳动荡之姿,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以说,这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杰作。
《芙蓉锦鸡图》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佶的美学思想与创作意图:一是诗意的含蕴回味,二是诗、书、画、印的巧妙融合,三是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与写实的精神表现,四是内心主张和政治理念的融入。画中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 ”,点明了此画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来颂扬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的目的与宗旨。很明显,赵佶是想借这幅作品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张目,宣扬美化自己的封建统治。尽管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但这无损于此画的艺术价值。
《瑞鹤图》作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2厘米,是宋徽宗赵佶存世不多的几幅工笔写实类花鸟画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笃信道教,执着痴迷,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面对北宋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幻想着通过某种神力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而恰在此时,有天降“天书”一事出现。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所谓“祥瑞”之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博得宋徽宗的欢心,绞尽脑汁,大做文章、大肆渲染。而昏庸的宋徽宗竟愿意相信这些“祥瑞”都是真的。他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大加赞赏,并借助天降“祥瑞”来欺骗百姓,以求得心理安慰。
北宋政和二年(1112)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汴梁城中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灯会,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到御街上争相观看各色各样的歌舞和烟火表演。一向喜欢热闹的宋徽宗自然不会闲着,错过这个渲染气氛、“与民同乐”的机会。直至闹到半夜,他才携嫔妃一行回宫歇息。第二天一早,赵佶刚刚起床,就有人向他禀报:宣和殿前有一罕见景象——雾霭缭绕中有18只丹顶鹤,竟围绕着雄伟的宣和殿盘旋飞舞、争相和鸣。听完,徽宗感到十分惊讶:真有此事?那不是我梦中的景象吗?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冲出去看个究竟。果然,有几只丹顶鹤停留在宣和殿的屋脊之上。它们亭亭玉立,像一个个天上飞来的仙子,随着微微的清风摇曳身姿,振翅和鸣。这真是一个预示着祥和、宁静、美好的盛世景象。宋徽宗喜不自禁,龙颜大悦,回到宫中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立刻命人拿出精致的细绢和上等的笔墨颜料,把这一美好景象以半写生半创作的方式画了出来。画画好后,他还用自己独特而秀美的“瘦金体”在旁边题了数行精短的题记: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逦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实。
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
政和二年元宵节清晨是否真有这一幕,现在已无从考证。但身为皇帝的宋徽宗因日思夜想要天降祥瑞,以保他皇位不变、江山永固,竟弄出了这么一幅祥瑞之图,岂不妙哉?然而,带有讽刺意味的是,《瑞鹤图》并没有给宋徽宗带来“祥瑞”。时隔15年后,他还是把皇位和江山给弄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天并没有因为他“思瑞心切”而予以同情与眷顾。
尽管如此,《瑞鹤图》作为一幅名画还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的。它打破了常规花鸟画的构图方式,大胆将花鸟和风景结合起来,并且赋予画面以故事情节,营造出浓浓的诗意。一望无际的蔚蓝天空,用石青色平涂,明朗、洁净。18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空中盘旋翱翔,上下翻飞,姿态各异,既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描写由形入神,实属难能可贵。画中界画屋脊,时而工,时而写,隐去了部分楼层,避免了建筑过多所造成的呆板。白鹤在石青色的天空翱翔,多而不乱,动感十足,仿佛能听到它们齐鸣的叫声。鹤的羽毛黑白相间,强化了画面的灵动与韵律。而群鹤之下正中位置庄严耸立的是汴梁皇城之宣德门,雕甍之上又有两鹤落下。全图共计20只仙鹤,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互呼应。白鹤与屋顶上排列整齐的黑色琉璃瓦以及皇宫那高大恢宏的朱墙相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群鹤之上环绕的五彩祥云,使整幅作品产生了美妙的神话般的艺术魅力,突出了“祥瑞”的主题寓意。
总之,赵佶的书画创作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改革,书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花鸟画在黄筌、黄居寀父子“黄家富贵”和崔白、吴元瑜等人“荒寒萧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进而形成了更为成熟与更具艺术特色的富贵高雅的“院体风格”。笔者认为,赵佶是继黄筌、黄居寀和崔白、吴元瑜这两座花鸟画创作高峰之后的第三座高峰,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