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冲和平淡月泻清暉一一华亭画迹

论董容台画意

云渺落霞亭,虚灵妙寂空。壑峦怀真性,山色象非峰。树古连江水,流溪放鹤翁。岸隔真切在,心与意相逄。

1董其昌《青绿山水图》

董其昌所作山水以北苑为基础,参宋元诸家笔意,图式拟古,以笔法、墨法、设色为主,风貌自得,但多以两种形式出现,传世作品以淺绛或以水墨较多,以设色没骨较少,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董氏戏抚扬升“同关浦雪图”一轴,虽题为“戏笔奇塗”之作,然能代表董其昌设色初显的二种格法,浅绛、青绿、墨色交迭,此种创作图迹沉郁华滋。浅绛、青绿晕染外杂以丰富之色替代墨笔作彩绘,或与墨笔交叉使用,绚丽多彩。董氏设色没骨多以此法而化之良工画迹,图中山峦流溪,飞瀑素练,桥舍浮云,点景染石,交融五色,色墨不欺,洁玉斑霞,耀不伤眼,養心肺腹,于笔痕墨趣中留下静怡之性情,如上海博物庋藏秋兴八景,墨色温润,笔姿在多变中得逸趣微妙,含蓄内美而外华。使之不朽于画史。董氏纸上江山是复造面貌纵横心绪以文载道的士人情怀,其对儒释道三宗的参悟,以生命感受天地万物的永恒,以生命感受仕途荣誉的得失,以生命感艺术境界的美好,他化育了人生,以心映象缘笔迹痕,作品明净如秋月清暉,洒嵏映川,为赏者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享受。

2董其昌《青绿山水图》

董其昌多以山石结构表现出胸中丘壑险境,得山壑之势又能大中求小,分割结构石有六面,态生奇拙,以复笔干淡毛涩似皴似擦勾出轮廓,“笔落呈现凹凸”之妙,所谓“如屈铁”、“如画沙”的草隶寄字法,唐人张怀瓘论书法用笔“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所成,董氏以“凹凸之形质”表现出其丰富的笔墨内含。以笔攝墨,重而积质,纸上物象松苍老遒,树木环生,绿荫积翠,屋舍人家,山石桥梁,平波流徊,江远意阔,藏幽幻境,茄点之皴烟云弥漫,水气氤氲,得米海岳神韵,天趣妙成,墨痕华滋。又承元四家遗规,参尽倪元林笔意化倪氏略方折笔直线之法,干擦略加湿染。去黄鹤山樵金丝茂密之笔简而疏之,集黄大痴在拙僕虚笔中求实,再复研董、巨合而为之形成独树一帜的董家江山,移歩幻景,于抱阴守阳柔美中尽现“禅悦之心”,胸中逸趣,生态万象。

3董其昌《岩居图》

董氏画业,可分五十岁前、后两个阶段。自云:“予学画自丁丑(1577年)四月朔日,偶一为之”。又云:“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日临树一二株,石山土坡,随意皴染,五十后大成”。董氏诉五十岁前习画师学之说。这其间问学收藏鉴赏临摹参禅,为其“南北宗论”奠定基础。喻王维、董源、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诸人为南宗;李思训父子、马远、夏圭等院体诸家为北宗;又云:北宗“非吾曹所当学也”。此论一出,影响极大。五十岁后,其绘事欲越古人之心犹见一斑,五七岁时(1611年)作山水图题记:“巨然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元镇学北苑,等学北苑耳,而各不相似。使俗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此一则题记,阐述了董氏五十岁后对绘事所求之心路,出现了“求拙、求趣、求真、求淡、求意”的变化,作品精妙而涌出,格法自立,始有画史一面貌。董氏论士人画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也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从此则论述中获知其对绘画构图章法繁筒及摹写自然景物的“及格”并非重视,而是强调笔墨变化中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也曾提出“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的绘画思想,但纵观其传世写生作品,多不为逰历实景之描写,而是稿本具多。陈継儒跋香光画作亦云:“每作大幅岀摹之”,由此可知董氏绘画创作之真途,与古人、自然意合,而非注重区域物象之取材写实,求助笔墨营造意境回到技的表现中,以此来别构画境,记云:“每念惜墨、发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故此董氏画作爽朗秀润,平淡自然,“欲以直率当巨丽耳”,将“巨丽、直率”统一,完成了董家山水画迹之格,净静如“秋月清暉洒地”。这就是董香光之绘亊,识之犹为重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