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的学画生涯非常艰辛与苦涩,青年时期开始便四处飘零,客居他乡。为观赏古人画作,他广交名士。他曾在画跋中记述过其中的感受:“十年前,余游于广陵。广陵多贾客,家藏巨镪者,其主人具鉴赏,必蓄名画。余最厌造其门,然观画则稍柔顺。一日,坚欲尽探其箧笥,每有当意者,归来则百遍摹之,不得其梗概不止……”他晚年定居南京清凉山半亩园,课徒授业。

龚贤身后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并且传下多部课徒稿及画论画评。《半千课徒画稿》,原分上下两集,有论亦有画。论述部分名为《柴丈画说》,可能原拟作一系统之论,却只写了《画家四要》和《笔法》两则。“四要”是龚贤论画之纲,原文为:“画有六法,此南齐谢赫之言,自余论之,有四要而无六法耳,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接着,他又具体展开道:“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者而气韵在其中矣。笔法欲秀而老,若徒老而不秀,枯矣;墨言润,明其非湿也;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安而不奇,庸手也,奇而不安,生手也。” 龚贤论画简洁而精到,且辩证而周全,这里面包含着他长期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

1 2 3 4

纸本墨笔,纵24.5厘米,横820厘米,现藏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幅《山水卷》作于“己未初春至杪秋”,时年作者61岁。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另一幅长卷《溪山无尽图》。这两幅长卷都属于他“黑龚”时期的代表作品。画中景物的展现以线性结构的塑造和块面空间的转换为支撑。精谨的笔墨,虚实的空间推移,营构了亦真亦幻的丘壑与丛林。画面视点的游动,如伸缩聚焦的镜头一般拉近或推远,带观者进入寂静沉郁的幽邃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