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人热爱秋天,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以“秋”为主题进行创作,他们在作品中描绘秋天,歌颂秋天,也寓情于景,寄托与宣泄了作者或离别,或感时伤怀,或悲悯无助的情感。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古代名画里的秋天。

马远《月下把杯图》幽雅静谧

1《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这幅《月下把杯图》传世册页,尺幅虽小,然其画面所凸显出的精逸和生动程度,绝对可喻之为马远“小中见大”的扛鼎力作。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格调清润

2《鹊华秋色图》局部

3《鹊华秋色图》局部

4《鹊华秋色图》局部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卷画的应该是北方之秋,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简率的墨色,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明董其昌评此画说:“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孟頫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

王蒙《秋山草堂图》场景祥和

5《秋山草堂图》局部

6《秋山草堂图》局部

7《秋山草堂图》局部

《秋山草堂图》绘秋山水岸,岸边芦荻萧瑟,临水的草亭前有人支网捕鱼;秋山林木茂密,红叶绚烂,有茅屋草堂掩映其间,茅屋中有村妇劳作,稚童嬉戏,而草堂上则有高士踞坐榻上展卷阅读,一派祥和的生活场景。水面辽阔,山不高,连绵起伏,典型的江南丘陵景色。以浓墨干笔勾皴,已是元画的特色。树叶或作点叶,或作勾圈夹叶,墨笔点叶上普罩赭色,而夹叶中先敷赭色,然后用薄硃砂色由淡而浓积染,使树叶的硃砂色有明显的浓淡变化,突现树叶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而不是简单的平涂。土石和丛树边,是密密的湿笔墨点,然后用淡硃砂色复点,这方法同样应用于水边的荻花的复勾上,使画面上几乎铺满浓淡变化的硃砂色点,渲染出浓重的秋意。硃砂色,这似乎是中国画特有的红色,它不如大红色的浓烈,也没有硃磦色的亮丽,但却透出沉穆野逸的古艳。

董其昌《秋林晚翠图》气韵超逸

8《秋林晚翠图》局部

9《秋林晚翠图》局部

10《秋林晚翠图》局部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由此图上项奎题跋可见这是董其昌比较少的以青绿设色没骨法画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较淡而已,由于画在绫本之上,更多湿笔,色墨之间互为融治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