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经历过职场的人都对“论资排辈”现象深有体会,尤其在中国,论资排辈的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少见,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老员工”三个字有些时候不仅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借口,有时甚至夹杂着一些特权的意味。同样在美术界,这种现象也不是个例。美术学博士、艺术评论人闻松近日在《东方早报》上发表文章《美术界的论资排辈现象:行业操手的资源垄断》说,垄断几乎是各行各业的一个痼疾,美术界亦然。只有占据到一定的位置,才会有相应的资源,而名声、行业地位乃至于作品销售及经济收益等都会向其倾斜。有些人好不容易占据到一定位置,就会力图使所占资源最大化,很难舍得从拥有丰厚资源的岗位退下来。因此,美术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与资源的占有直接相关。这在国内不是少数。其后果少则影响与之相关的一些人,多则影响某地某行业的发展。他在文章中举了个例子:南通有一位年轻版画家郑忠,由于他的丝网版画技术精湛,作品为不多见的抽象版画,因此连获了两次全国版画展的银奖及铜奖。在1996年南京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版画展上获得了廖修平版画奖,算是风头甚健的后起之秀。而到了1999年全国美展的省内初评中,他只得了一票而未能选送全国评展。当时省内初评评委近20位,是以李树勤为主的老版画家构成。当郑忠向这些省内版画耆老印证时,几乎每位参与投票的评委都说投了他的票。在此情况下,军人出身而性情耿直的郑忠觉得不公,就向当时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负责人宋源文及广军先生投诉。当然,如国内绝大多数相似的事例一样,这种投诉几乎不能改变任何结果。而信息反馈到江苏省版协后,当时李树勤等一帮省内评委顿觉颜面丧失。郑忠后来的结局可想而知。从1999年后,作为曾经多次入选全国版展并获奖的他,就被江苏省版画界心照不宣地封杀,再也未能有一次入选全国展览的机会。郑忠从此不得不放弃版画创作,从事抽象水墨创作。像这样的例子肯定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也都经历过,新铸的宝剑不敢用,难道非要等风吹雨淋二十年之后,才用一把生锈迟钝的剑?我们口口声声喊着要发现年轻人的才华,给年轻人一片天空,但往往沦为口号。针对美术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你怎么看?

1●如果让你评判一幅好画的标准,你会怎么评判呢?到底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呢?是能欣赏来的还是个性十足的呢?最近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时间停留——世界艺术大师马库斯′吕佩尔兹艺术展”备受瞩目。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吕佩尔兹的画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却也饱受争议。打翻的颜料盘?稚拙的涂鸦?拼贴的碎片?很多观众直言欣赏不了吕佩尔兹的作品。可无论你爱或不爱,在世界艺坛上,吕佩尔兹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名字。在世俗的眼光中,吕佩尔兹不符合传统审美的作品可不就是画坏了的画?它们看似在以一种“不正确”的绘画方法,给人留下“坏的”“丑的”印象,意图挑战或更新绘画观念与方法。业内人士却认为,“坏的画”未必不能成为“好的艺术”。艺术进入现当代,某些评判艺术的标准早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惊天大逆转。作品外观上有序的美感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法的革新、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20世纪以来的艺术家简直都是发明家,为了标新立异,不得不追求独创性。任何背离传统的行为都可能被欢呼成引领未来的新“主义”。坏的画有时本身即作为一种策略而存在,为绘画方法开辟新的可能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坏的画”完全可以等于“好的艺术”。蒙克、康定斯基、米罗、马蒂斯、培根、罗斯科……这么多现当代艺术大师,哪位画的又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画呢?

2●秋天是赏菊花的好季节。在传统文化中,菊花早已从单纯的自然景物,延伸到造园、栽植、吟咏、寄喻、描绘和装饰之用,并以文学和艺术等各种形式记录其美感。从10月12日起至11月27日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及延禧宫举办的“故宫博物院藏菊花题材文物特展”,共展出文物215件(套),分别以工艺器物和书画的角度,展示清寂秋日中沉静、傲霜的菊花意向。永寿宫展厅分“活色生香”“花姿叶态”“簇瓣攒英”“秋卉盟主”四单元,分别展示以写实手法表现菊花、以图案化方式表现菊花、采用菊瓣式造型、从不同层面反映菊花文化的器物类文物。秋日,来一场赏菊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