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瓷兄发我几张图片,是几幅中国画的图片,有《石榴麻雀图》《大吉图》,有《葡萄图》《荷花图》,笔墨功夫很是了得,构图也十分精当,用色也好。反而价格超低却成了缺点,甚至价格之低,吓得人不敢出手来买了!

瓷兄是实诚人,他问我画得如何?我说还行,比一些有点名气的人画得好。他让我猜价格,我给了个估价,他说他糊涂了,他一报价,我也糊涂了,我的估价高出要价的几倍。一幅画最起码也是有笔墨纸砚这些的本钱吧,即使是大量复制的商品画,也不会低到白送呀,真是可怕,我们都弄不明白这位画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

我和瓷兄一合计,买回一幅来,反正便宜得很,研究一番,看看到底是手绘还是复印。在我的鼓动之下,瓷兄如搞恶作剧般,真的买回来一幅。

“谷雨,这真是画的啊,不是复制。非常好,我要装裱起来挂在新家的客厅里。你说有没有收藏的价值?”

我完全懵了,已经不知道有没有收藏的价值了。“几十元买的东东,还要什么收藏价值,你看着好看就行了。”我敷衍他,心里却一直打鼓,怀疑瓷兄:可看得准?

今天有朋友告诉我,某大学艺术系有位教授帮助学生卖画,画价要得非常低,几乎是给钱就卖,说这是一种策略,快速大量地将学生的书画投入到市场,让市场在短时间内接受并认知这位画家的画,之后再调整画价,一路走高!经朋友如此一说,我恍然大悟,瓷兄所买之画,岂不也是这种情况?细细想来,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有些饮料、啤酒的经销商,先期为了做活市场都是大量白送,先培养起顾客的口味来!如今,画家走这一路数,无非是先求名,后求利,很多画廊也是这么做的:一开始便宜卖出,不久之后加价回收,再接着“供不应求”,接着画家的名声大振,接着许多的藏家以为奇货可居,开始投资买进囤积起来。也因此,有些画廊像炒股一样,做短期,做一阵,做画家在将出名未出名之时,等画家出名了,则双方开始有分歧,有嫌隙,开始互相攻击、谩骂、对簿公堂、分道扬镳,而画价则被炒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将出名未出名的那一刻,彼此都怀抱着梦想,都很迁就,最容易达成共识,回报的利润也最丰厚!

这种好画贱卖的方式,是照顾爱画的大众吗?是炒作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如此吗?艺术家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收藏爱好者也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琢磨一番:齐白石可曾如此做过?赵朴初可曾如此做过?王镛可曾如此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