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商、周)青铜器铭文所使用的文字。过去也有称作钟鼎文的,那是用钟和鼎两种器物来代表铜器。汉代人还有“大篆”这个名称,据说是周代史官所编字书用的字。因为它早于秦代的篆书,所以把它叫作大篆,而把秦代篆书叫作小篆,以相区别。按通常习惯,钟鼎文、大篆、金文,所指相同,虽然这不是严格的说法。

写字,在古代本出于实用,在应用中新体取代了旧体,旧体退出实用领域,也就渐渐消失了。金文就是早己退出实用领域的一种书体。

直到宋代,由于铜器出土很多,兴起了考古之学,出现了好几种摹刻铜器铭文并加以考释的书,可是当时写篆书的人写的还都是小篆,大书法家米芾偶尔也写点篆书,字形大体上取之于古书里保存的所谓“古文”,而不取真实可靠的出土古器物上的文字。再过了几百年,直到清代后期,随着金石之学的大兴,这才有人注意到金文,把金文引进到书法之中。

为什么过去写篆书的只重视小篆呢?推想起来,原因是:一、小篆有汉代人所著的权威性字书《说文解字》,历代被当作篆书形体的根据;二、小篆字数多,《说文解字》就收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足以用来书写长篇文字;三是小篆有流传的秦刻石,相传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所书,因而被人所推崇效法;四是唐代出了一位篆书大家李阳冰,写过好几种碑刻,影响深广,后人名为宗法秦刻石,实际上是仿效李阳冰,以李的碑刻拓本作为学习资料,不难取得。

晚清书家见到的铜器多了,古文字考释进步了,于是在看惯了的小篆之外,以仿效金文来求篆书的新面貌。所以说,用金文来创作书法作品,历史很短。

正因为写金文的历史短,故而金文书法可供开拓的余地就比别种书体为广。现在写金文既要保留古意,还要加进后代发展了的笔法,以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这样,就不妨说是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新境地。

研究晚清以来金文书法家的得失利弊,利用现代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推进金文书法创作,是今天的事。

现在从事金文书法创作,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吴大澄时候,初写金文,不免受小篆的影响,笔道粗细一律,字形端庄有余、灵动不足,没有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我们知道,一部书法发展史,重要的一点就是笔法日益丰富,隶书的书法比篆书复杂,楷书、行书、草书的用笔方法又比隶书进步。

我们如果改变小篆那种线条粗细一般、结体务求均匀对称的形式,让用笔有变化,字形有动态,就可能得出新的效果。本来,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字势飞动,而字形生动,固然靠结构,而更重要的还在于笔画有轻重起伏。凝重中而有灵动,灵动中显出自然,应该是写金文追求的一种境界。

第二,初期写金文,限于当时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没能注意区分字形时代的先后,往往一篇之中既有西周早期的字形(如“父”字作

,有肥笔;“宝”字作

,上面的曲笔转折是方的,其中的“贝”还带着象形意味),又有晚周笔法圆转的字形,甚至夹杂着战国时才出现的形体。打个比方说,一位女士的穿着,集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服饰于一身,显然不相协调。现在古文字研究进步了,不仅可以区分器物的时代先后,如哪些是西周早期的,哪些是中期、晚期的,而且多数可以考定其所属的王朝,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研究成果,尽量使一篇中的文字不杂乱。虽然书法是艺术,不是从事考据,但是为了一幅作品中艺术风格和谐,在这方面加以注意还是必要的。

第三,现在发现的金文,总字数并不多,写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诗文就往往有好些个字是金文中所没有的。以往的书家都不免按照小篆用偏旁拼凑出的字来补金文之不足,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滥用偏旁拼凑,乃至照楷书来改造,这就容易产生流弊。为此,写金文的书家先要具备一些文字学的知识。

第四,运用古文字书写作品,难免要利用工具书。像容庚先生主编的《金文编》就是一部金文字典。要注意的是,即使像《金文编》那样审慎的字书,其中也没能区分出字形的早晚,这就需要多临一些铜器铭文,熟悉字形的时代。再有就是有些过了时的工具书,如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等,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所考释的字不少已被后来的学者纠正了,不能凭信呢。中国国内有的人写金文用错了字,就误在运用过时的工具书。这两点也是靠自己具有文字学知识来避免失误。

以上说的都不免粗浅,请同道们指正。

(此为蒋维崧先生一九九三年赴日举办书法展期间发表的演讲)

蒋维崧书法篆刻诗作选

丨金文临作丨

2

▲ 臣卿鼎铭拓本(左)、蒋维崧临本(右)

3▲ 方鼎铭本(左)、蒋维崧临本(右)

4▲ 作册般甗铭本(左)、蒋维崧临本(右)

丨篆书作品丨

5▲ 《楚辞•九歌•湘君》句:“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6▲ 《易经》句:“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7▲ 夙夜不懈

8▲ 陶潜《归去来辞》句

丨行草书作品丨

9▲ 临王羲之尺牍

10▲ 白居易、杜甫诗句集联

11▲ 录陈与义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