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片和木板,窄的为简,宽的为牍。一般情况,简以竹简为多,牍以木牍为主,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竹片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可以说,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木,要成为一件书写工具,还是需要适当加工。竹子因水分含量高,易腐朽生虫,故而加工前还需在火上烘烤。烘烤时,青竹水分逸出,宛如发汗,故又称为“汗青”。而木牍加工则相对简便,只需斫(zhuó)木成板,刮削磨平后即可写字。
简的长度并不固定,通常重要的文字以长简记录。先秦时期最长的简长约三尺,多用于书写国家法律条令,故有“三尺律令”之说。每根简上所写字数也不相同,但多数竹简较窄,仅能书写一行。牍的大小也无严格规定,有时将面积稍小的牍称为札,而面积更小的牍则称为笺,这些源于简牍的词汇直今仍在使用。
简牍上的字体也因时代变化而各有不同。先秦多用篆书,秦汉时则多用隶书。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刻写方式不同,简牍上的文字用毛笔醮墨书写,因而会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字写错后,要用书刀将墨迹刮去,然后再写上正确的字。因此,经常写字的文吏会随身携带笔和刀,称“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指的就是这种负责处理文案的小吏。
单枚竹简容纳文字有限,大段文字必须分写于多根竹简之上,为防止错乱及阅读方便,需要将其按顺序编连成策(古时,“策”也称“册”)。通常在竹简上下一端或两端编连,使用的线绳多为丝、麻或皮质。书写编连好的竹简卷成一卷存放,以节省空间。即便如此,简策的体积重量仍然很大。当搬运文书较多时,就要用车来运载。因此,古人就以“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
古有秦汉简牍
今有杨木精简
书写工具的不同
往往造成相异的艺术效果
古时简牍书写的内容
或为书信记事
或为公文报告
因而不拘形迹
草率急就者居多
更可贵的是
其墨色洇以兼枯
意趣盎然
而写惯了宣纸的您
是否厌倦了
平布直流的线条笔画
是否想要尝试一下
木质纹理
所造就的笔情墨趣
简牍
因其质地狭长
故书家于章法布局间更可
匠心独运
随意挥运
于错落间
体味“大珠小珠落玉盘”之
奇趣美感
现代杨木简
可书篆、隶、真、行、草诸体
是您品味
古朴、雅致
生活的不二选择
▽
欢迎点击购买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