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二王恶札
清醒的批判意识
米芾生前说过很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语,但必须设身处地去理解,许多并非字面上所透露出来的,乃至米芾对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等人的批评,只能说明米芾比常人有更深刻的批判意识。实际上,批判某种书风,是了解创作的利弊所在,是理性认知,而不是全盘否定。米芾对二王颜柳欧等都有涉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不存在没有任何缺陷的创作,学习某种书体,必须了解其不足与优点所在,才能做到既能打进去,又能打出来。米芾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既专且博,集古成新
王铎在阐明自身学书之道时提出了这一观点。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受益匪浅,综合王铎一生来看,颜真卿与米芾对他影响也很大,尤其是米芾,对“书不宗晋,终入野道”这句话,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晋尚韵,颜米皆出于二王,变革晋韵自出新意,对晋韵的回归与倾慕是立身之本;二是他所言及“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并非“书不宗晋,必入野道”,二王书风在整个书史中最终只是一家风范,不是整个书史的全部,真正成功的大家都是集古出新、融会百家而自出机杼的。学书要做到既专且博,方能入古出新
宁丑毋媚
形式美同样重要
傅山针对当时的“馆阁体”书风,提出了“四宁四毋”的美学观点,其中一点就是“宁丑毋媚”,反对媚俗书风,有两层含义,一是书法美学评价标准未必就是美,而很有可能就是“丑”,但这种“丑”是假丑,而不是真丑,是指率真和自然之美,直指本心的美;二是傅山本身创作并不丑,他在取法上皈依二王和颜真卿,所反对的是对二王魏晋精神玄学精神理解存在误读的二道、三道贩子。傅山提出“宁丑毋媚”是一种假设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宁可丑一点,也不要媚俗,并非是要真丑,只要不是媚俗,可以有多种风格,或风流倜傥,或消散沉郁,或跌宕奔放,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并不一定要丑,书法风格本身是多元存在的,没有必要限定于某种风格倾向。如今很多人将傅山作为“丑书”的始作俑者,实是令死者不安。傅山与如今的“丑书”根本就沾不上边,这是对本意最大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