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八大山人所知甚少,听说这个名字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和竹林七贤、扬州八怪一样,是八个山中隐士。后来知道是一个人,一个画家,再后来知道是明朝皇室后裔。偶尔看过出版物上几幅八大山人的画,背景荒凉,枯枝、寒鸦。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辞海》记载:朱耷(约1626-约1705),清初画家,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个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情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字样,以及含义隐晦的诗句,都寄寓着家国之痛。
我对朱耷为什么字号八大山人感兴趣。前人似乎已经给了答案,以行草书写上下排布成“哭之”、“笑之”。但,我认为应该先有八大山人自号,而后才偶然写出“哭之”“笑之”意象来。所以,那不应该是答案。
八大山人——哭之:
我推测,这是一个拆字游戏。“八大”分别是“朱”字去掉“牛”,“耷”字去掉“耳”。合起来,“八大”就是“朱耷”去掉“牛耳”。牛耳又是什么呀?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来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为“执牛耳”。一个国家,谁执牛耳?明朝当然就是朱家。明朝亡国,进入清朝,失去了“执牛耳”地位。朱耷巧妙地在自己名字中去掉牛耳演变成八大。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也曾使用这种拆字游戏。因为作者当时居住地处于上海半租界地,把“租界”二字各拆一半作“半租界”,以之命名居室为“且介亭”。有意思的是,鲁迅去掉的是“禾”、“田”,一个是民众栖息生养的土地,一个是,土地上的成果。
“山人”是远离朝廷、隐居乡间知识分子“自谓”。在此应该还有对应朝廷“王孙”、“仕宦”,寓意丢掉江山的意思。
八大山人隐喻丢掉江山、远离朝廷、在野为民,蕴含深切的亡国之痛。从明朝到清朝,江山易主,王孙朱耷就成了八大山人。
我孤陋寡闻,对相关史料所知甚少。因为有兴趣,就有意无意胡乱猜想。朱耷本人是否就是这么想的,抑或史料有类似记载,尚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