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苦闷的载体,诗是痛苦愤懑的产物。作为一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人,毛泽东也从未停止过与苦闷的厮杀。毛泽东诗词即是毛泽东反抗、征服、超越苦闷的一种强有力的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毛泽东诗词中最压抑、最郁闷的一首当数作于一九二七年春的《菩萨蛮 黄鹤楼》。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一九二七年革命形势处于危机的转折关头,正如处于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与横亘东西的浩荡长江交叉点的黄鹤楼一样,革命与反动、胜利与失败、历史与未来都在这一时期交汇了。四月份国民党蒋介石阴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五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坚持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民武装的正确主张,并将其排斥于大会领导人之外。一时乌云漫天飞滚,中国革命的前途笼罩着一片阴云。毛泽东此时的心情是最压抑、最郁闷、最痛楚的,一种回天无力的苍凉和悲怆在毛泽东胸中浸漫着。毛泽东后来也毫不掩饰地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词面更不用多解,“茫茫”、“沉沉”、“苍苍”三个叠词,再加一“莽”一”锁“两个字,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压抑、多么沉重,郁闷之情已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