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注重生活的实际感受,以自然造化为师。赵孟頫说“桑苎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师造化是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但对于寄情丘壑、赵孟頫追求山水写意的文人画家来说,如果缺乏真情实感,易流于墨戏涂鸦,所以赵孟頫深有感触地强调师造化的重要。

1例如赵孟頫在元元贞元年(1295)二月作的《鹊华秋色图》,就是他曾任过几年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熟悉当地的山水风景,当他得知好友周密(字公谨)原籍齐州(今济南)却从未回过故乡时,特作此图相赠。并自题道:“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

2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此幅名作的产生虽属文人之间的交谊馈赠,但如果画家没有生活的实际体验,以造化为师,怎能为思念故乡的好友画出他想见的家乡美景?另外,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更是离奇:元大德六年(1302),赵孟頫为好友钱德钧作的山水画《水村图》,画家自题云:“一时信手涂抹,乃辱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

显然此幅作品不是实景的艺术表现,可是后来钱德钧移居别业时,竟意外地发现《水村图》与该处的山水景物巧合,“宛然不异于今所居”(见钱德钧《水村陷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