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董其昌评价此帖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萧散有致四个字,让我们想起了同时代的王宠,二帖对空间的处理有其独到之处,大胆留空,使得结构疏朗。试分析如下。

1.首先从形式上分析,很多字都强化上面部分空间,比较宽松如“寢”、“蒙”、“翰”、“實”(还没有见过之前有人能这样大胆的处理,我们要向杨少师深深地鞠上一躬)、“銘”、“謹”、“察”等。这些是比较明了的。

12.局部空间的处理,如“甚”的下面两点有意紧凑,留出中间的空间;“忽”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簡”的“門”左部分有意使上部分空间较大;“猥”有意留出右部分下面的空间;“載”的第一横与第二横离得较远,显得空间很大;“惟”的右部点与横离得较远;“月”点画有意集中在上面,留出下面的空间;“乃”有意使下面的空间增大;;“始”有意使右面的中间空间增大、;“味”有意使中间的空间增大;第三行的两个“之”,有意使下面的空间增大,这样的处理很有大师的风采,常人难为;;“腹”有意使左面的“月”空间增大。

23.章法上,字距、行距应该是书法史上最大胆的处理,这与对单字空间的处理相一致的。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看这部帖,或者是看不到这些精彩的处理,或者是不以为然。经过这样的分析,这些处理肯定不是偶然为之,必定是有意为之,而且,任何一个大师级的书家,都不会忽视这种将汉字艺术化的方法。我们留意了这些空间的匠心处理后,再来回味萧散有致四个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向大师学什么?我们误以为字是平正的、均匀的。那么,艺术性从哪里来?看看王羲之,看看米元章,看看黄庭坚,会明白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