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小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欧阳修《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其实,小楷之难,并不在于字小和用笔的精细,也不在于法度和至到的功力,真正的难是难在它高雅而清新的气息。

1学习小楷当从大字入手

初学小楷,最好能从大字入手,其原因有三,一是小字与大楷虽形体有巨细之别,但基本笔法不一致的,初临大字,可发比较清晰分明地表现出用笔的许多微妙手法,(如发笔,调锋,收笔,转换,过渡等),只有将这些微妙的用笔主法一一运用纯熟,书写小楷方不致失误,二是学习大楷,可以锻炼笔力,使初学者比较容易控制和驾驭一枝笔的能力,若和力不能沉劲便从小楷入手,则易犯浮薄轻佻之弊,故蒋和《书法正宗》中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遽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足,使笔笔比有准绳,乃可以次收小。”松年《颐园论画》亦谓:“书家入手,先作精楷大字,以充腕力,然后典型示范作小楷,楷书既工,渐渐作行楷,由行楷而渐渐作草书,日久熟练,由书大草,要知古人作草书,亦当笔笔送到,以缓为佳,信笔胡涂,油滑甜熟,则为字病。”可知学书之法,最不可邋等,亦当以沉着为本,循序而进,三是初学大楷,比较容易把握住字形的匀称结构,使其下笔有准绳,结字有法度,起讫分明,向背有情,然后写小楷,方有规矩,蒋衡《拙存堂题跋 乐毅论》中说:“学书必从大楷始,如以千钧之力运用针芥,共变化轻灵,自然得心应手。”

学习小楷要多看多临古人墨迹

要研究小楷的用笔,非真迹不可,近代由于科学的昌明,印刷术的发达,珂罗版,影印版的出现,古代许多珍贵的墨迹不再私藏在少数人的秘芨之中了,这就为我们学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墨迹之所以可贵,就在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和体味到石刻中所无法表现的东西,如发笔时微微露出的锋芒,回锋收笔时偶而带出的牵线,行笔过程中出现的涩笔,转换过程中时显时隐的空隙和若断若连的笔意,笔势中往来迎送的痕迹,和法中轻重徐疾的韵律,以及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和一些枯笔,飞白,质感等无微不显用笔之法,正如陈槱《负暄野录》所说:“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可见墨迹在笔法中的重要意义。

2小楷创作的三个阶段

学习小楷,其中亦有方法,必须经过一个入帖和出帖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有凭着自己的功力扎扎实实地打进传统中去,虚心涵泳,磨练一番,才能凭着自己的胆识痛痛快愉地从传统中跳将出来,自能不落古人窠臼,师心独创,因此,学书之法,当循序而渐进,最不可躐等,于规律中、获得创作自由,方有自主之地,近读倪苏门《书法论》,他将一个人的学书过程分作专一,广大,脱化三段功夫,读此段文字大有感触,若非从甘苦中体验而来,那得如此贴切,此三段功夫,实乃学书者的三个关隘,中藏重重好难险阻,学书者若意志不坚,畏惧退缩,易半途而废,下面就此三个阶段作具体之分析。

1、专一阶段

学习小楷,当行先从大楷入手,初具规模后,方可专攻小楷,先择定某家某帖,以为根基,然后朝夕沉酣其间,此时最要把牢脚跟,不可见异思迁,凡古之大家,其书流传至今,必有深意,选择字帖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和爱好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一般地说,小楷可分成妍美和质朴二大类型的风格,钟繇,颜真卿,傅山,黄道周,王铎的小楷以质朴为尚, 在这一阶段,当以临摹为主,所谓临是置帖于左,观其形势而学之,所谓摹即以薄而透明的有光纸覆在古帖上照其描画,临摹各有利弊,临帖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意,摹帖易失古人笔意而多得古人位置,初学小楷当以临摹为主,以节度其手,腕熟后当以临为主,但一般地说,都主张以临为主,因为临帖时,手在纸,眼在帖,心则往来于帖与纸之间,这样可以培养心,手,眼的准确能力,有利于笔法的掌握和笔意的体会,若一意摹帖则容易产生一种依赖性。

2、广大阶段

这是一个由约至博,遍临各家,广采众美,兼收并蓄的阶段,也是一个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阶段,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家,在他们的学书过程中决不是耳目隘陋,枯守一家而自辟门径的,他们总是在一家的基础上纵横博览,上下求索,眼光四射,立意高迈,志趣幽深,穷其源流,究其变化,博学兼通,而后方能尽万物之变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因此,这一阶段乃是一个蓄和养的入帖阶段,也是创作前的蕴酿阶段。在此一阶段,重点要放在取舍二字,可取魏晋唐宋元明诸家小经之精品,逐家临摹,临摹时要抓住上家此帖的特征,汲取其长处,摈弃其短处,王虚舟《论书剩语》说:“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在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力取,无由取舍。”

33、脱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一个人由博返约,由工到不工,由着意到不着意,由熟至生,从有法到无法的出帖阶段, 是一个书者表现自我,建立风格的创作阶段,得失成败,在此一举,故此一阶段有举足重轻的重要意义。如果说,前二阶段以法度和功力见胜的话,则此一阶段当以立意和修养见长。

总之,此三段功夫,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过一关隘,便有一境界,书虽小道,其实玄微,创作就是一个趋雅避俗,吐故纳亲的过程,其中不但关系到一个人的学力,亦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造诣愈深,创作的路子就愈宽广,愈宽广则愈觉得无止境,愈觉无止境共所得到的乐趣就愈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