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幅较为满意之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第一步确定作品内容。参加国内档次较高的重要书展,或为名胜古迹题字,或应邀为庆典题贺,一般都自撰诗文、联语。即使是抄录古今诗文,也注重所选内容的品位,陈词俗语一般不写。

第二步选择书体和章法。内容确立后,用铅笔或钢笔在稿纸上打个创作小样,如发现有篆法、隶法、楷法或草法不准之字,立即查阅《中国书法大字典》,选择结体最简练、最高古、最易识的范体,绝不能有“夹生”,更不能有取法不统一、繁简混杂的现象。

1黄庭坚《刘禹锡竹枝词卷》绢本草书,30×182.1cm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

第三步物质准备。备纸、墨、笔、镇尺、开水等创作用品,用纸要讲究,根据需要可把宣纸剪好用胶糊粘接成六尺、八尺或更大。

第四步寻找感觉。不想写字时千万不要勉强上阵,在这期间,可以备点小酒约几位朋友来谈古论今,或走出去散步,或听点古典音乐,或翻阅古今名碑法帖,或欣赏一下自己所藏当代名家真迹,将创作激情蓄积到饱和状态,不动笔心中就有压抑感,就痛苦,就难受。一般有生命力的作品大都在这种痛苦中诞生的,如新生婴儿从母腹中隆生。只要仔细观察过林散之创作时的面部表情,我们就不难悟出此理。

2杨维桢《真镜菴募缘疏卷》 纸本 33.3×278.4cm 上海博物馆藏

(二)创作阶段

第一步把纸放平在画毡上,凝神入静,用开水把墨调试到最佳程度,最好用三个墨盘分别装浓墨、调试好的墨和开水或清水。

第二步运笔挥毫,一气呵成。下笔要精准,行笔要慢,收笔要快,注意线条独立自由,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不压笔、墨不淹墨。创作大幅作品时最好找个助手牵纸,创作二到三遍或更多遍,至情感落潮时就收笔暂停。

3董其昌《行书松阴花片七言联句轴》纸本行书 139.2×28.8cm 上海博物馆藏

(三)检查挑选阶段

第一步先自查,可把写好的几件作品放在宽敞的地上或悬挂起来,细看章法是否合理,是否有败笔,气韵是否连贯。再看线条和结体是否全乎法度。

第二步请师友审查评点,自己拿不准时,可找师友挑选,因为旁观者清。如果师友们提出作品有明显故障,就重新创作,直到满意为止。

4王珣《伯远帖》纸本 25.1×1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几点体会:

要有自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无法征服别人,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千年书法历史长河中去,对照各个历史时期大师级书法家来查找自己的差距。要用辩证的目光审视当代书坛,既要认识到当代书坛高手如林,名家辈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名家很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代书坛“纸老虎”实在不少,有开创性,能经得起未来考验的实力派书法家太少,可以预见那些玩世不恭,创作心态被扭曲,线条矫揉做作,张牙舞爪,火气十足的作品将成为未来的文化垃圾。我们今天辛苦耕耘是为了我们作品生命力的无限延伸!

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我认为书法界的竞争,归纳起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书法本体实力的较量。

第二层次是书法家字外功夫的磨练。

第三层次是书法家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的抉择。

5行书五律立轴 绢本 纵138cm 72cm 西泠印社藏

当代大多数书法家比较注重书法本体实力的积累和发挥,而忽视了第二、第三层次的修炼。这是造成当代书坛群心浮躁的,追随时风,千人一面,泯灭个性的灾难性书风的重要根源所在!当代书坛和古代书坛相比较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就是,当代工匠型的书法家较多,而真正涵养足、淡薄名利、德艺双馨的学者型、大师型书法家少得可怜。

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流俗彻底决裂。流俗是网,流俗是墙,它束缚人的思维和和视线,俗是从事艺术创作的第一大敌。古人慨叹“唯俗不可医也”,不能脱俗,不能尽快彻底地与俗决裂就最终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书法最高层的较量,不是比作品的功力,而是比作品格调、品位和内涵,有的人对雅和俗分辨不清,不知什么是雅,什么叫俗。

6徐渭《墓表赋》 纸本 163.7×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审视一件作品的雅与俗,首先从取法上看是雅还俗。

看线条是否自然有度,是否平和、高古、简练、空灵、儒雅。如果是有意安排,过分强调技术性,强调小动作,线条摇摇摆摆,修修补补,相互抄袭,毫无个性,便入俗流。米芾说柳公权是俗书之祖。书法历史中自古就有雅和俗两大体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雅就雅兴,学俗就俗。古人有“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之训。

7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捐赠)

第二看作品的内容是雅还是俗。

那些被人写烂了的陈词俗语,类似于“文革”时政治口号性的东西便是俗。通过作品内容、线条和章法,也可以反窥出书法家的自身修养。古代书法大师百分之百会做文章会作诗,而现在书坛中只有极少数的书法家会自作诗联。当代的林散之、启功、赵朴初等既是学者、诗人,又是德艺多馨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书卷气浓,那股通过线条生发出来的灵气和神采自然能征服人心。黄宾虹先生反复强调从艺之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圣贤交游,行万里路与自然为友,便胸襟顿开,超然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