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术作品的题材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但如果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了解不够,创作是无从进展的。获得第11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的作品《小夫妻》,描绘的是一对进城打工的乡下夫妻的生活细节。创作者选取的题材看似细微,绘画技巧上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它所传达出的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却非常感人。
创作的动力来自对现实生活的体察,画家必须是有感而发,才能打动别人,也才能画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美协在近年组织了很多次的写生活动,为的就是让大家贴近现实生活,积累创作资源,拿出倾心之作。
以军旅题材为例,以前部队画家笔下的兵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踏遍高原千里雪》那样的作品,尽管笔调粗糙生涩,但饱含深情。反观如今的一些作品,虽然画面精美,却索然无味,看不出现代化军队的特色。
珍惜“手的技艺”
如何运用造型艺术进行表达,这是艺术家一生的功课。有一些年轻的画家,他们不再外出写生,而是拍下照片,然后在工作室里进行制作。过分依赖技术与图像,是作品精美却没有灵性、千篇一律的根源,这样的绘画作品没有任何价值。艺术创作需要遵循规律,外出写生练就的不仅是画家的写实技巧,而且能够培养心、眼、手的配合能力。如果仅仅是用照片作参照,那是镜头的“观看”,与人的眼睛是有差距的,连比例都会失调。

如果基础打不牢,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到了画多人物、大场面的作品时自然就力不从心。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曾经告诫画家“既要画大画,也要画素描”,诚如他所言,人在精力最好的时候,应该去驾驭大作品,那样可以锻炼控制力,而平时多画素描则可以让笔触灵活自如,这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可以扶扶栏杆、拄拄拐棍儿,但不能就此停住。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礼拜堂创作的天顶壁画,以雕刻的光影处理绘画中的人体,肌肉虬结、体魄雄壮,那是500多年前艺术家用双手创造出的经典,至今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技术日新月异、图像泛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手的技艺”。
保护“画家的眼睛”
董其昌曾言:“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这“熟”,指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某一题材、某一要素,要画熟画腻。画熟画腻,自然就会有新的想法。大量作品流于一般性的表达,缺乏的正是画家属于自己的角度。美术家的眼睛,与一般人或者与文学家、摄影家的眼睛肯定是不同的。想要冲破平庸,唯有保护自己的“眼睛”,在自己熟悉、喜爱的题材中大展拳脚。
叶浅予先生对于少数民族人物的刻画很有自己的特点,《贵州马帮图》《苗家姑娘》《凉山舞步》等作品都相当生动传神,这完全是得益于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多次深入贵州、四川、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历。那段时间他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捕捉人物的形象与神态,要运用‘目识、心记、意测’这条原理,方能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