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季短短89年,汉族文人也因此无意于仕途功名,沉埋于民间乡野,多以诗书、丹青自娱,致使文人书法艺术推进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高度。这和元季一大批野逸文人是分不开的,此文只能撮其典型,略加绍介。
黄公望
黄公望为元代著名山水画家,与倪赞、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晚年作品追求神采、气韵,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不重形似,笔法简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茫,峰峦浑厚,气势雄秀。
黄公望自跋富春山居图存世书迹在四家中为最少,多是为自己画作的题识,或给他人的题跋。书体多为行书,也有少数为小楷书,皆风华自然,率性适宜,与画作若相映带。黄氏早年书法作品,早已不存,但从其年轻时做过书吏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法应该不错。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吴镇
元代著名隐逸诗词书画家。吴镇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吴镇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他的书法多见于题画,至今流传单独成幅的草书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幅。
元 吴镇 吴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纸本,草书,纵29.3厘米,横2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书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为吴镇61岁时手录《心经》全文(内有误书多处),笔势遒逸,风味古澹,堪称炉火纯青。钤“梅花盦”朱文方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方印。卷上还有清代刘墉、永瑆题跋及钱樾、周家谦等人鉴藏印记。吴镇书法多见于题画,《心经卷》是其传世的唯一草书作品,此卷草书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
张雨
张雨工书画,其画以淡彩见长,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尤善以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意韵。其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学怀素、张旭。字体楷草结合,其书雄沉遒劲,俊爽清洒自成一格。从书法风格来看,张雨对于初唐楷书大家欧阳询之“家法”有着颇多的摄取。张雨小楷在承续欧书清劲秀健基础上,又另僻蹊径地融入一些晋人萧散飘逸的灵动之气,为自己的书作增色不少。从用笔的感觉上来看,张雨小楷中一些横式笔画的习惯性动作,同民间的经生所创的“写经体”有着高度的契合。作品中,一些横势用笔的斜切、轻行、重按和轻入重收都和民间“写经体”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元《题画诗卷》是张雨行草书的代表作。其诗清虚雅逸,其书雄沉遒劲,堪为文书融通的佳作,倪云林称其诗文字画为“道品第一”。张雨是道士出身,然而书风谨严,一丝不苟,尤其是他的小楷,严整清和,洋溢着古风古韵,作品流露出隐逸文人清虚雅逸,孤傲不群的气息,从行草《题画诗卷》中可窥逸斑。袁华评谓:“贞居先生清诗妙墨,飘飘自然有一种仙气,信非沉俗中人也。”
从明代祝枝山、王宠的小楷体例的斜欹体式的运用中,可体察出明代小楷书家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张雨小楷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和取法的“代代承传”符合书法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张雨“楷中插行”的书法体式则自赵松雪运用以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惯用的书法体例。这一体例还频繁地出现在他后来的小楷书作之中。和其同时代的倪云林,其后的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的作品,也同样沿用了这一体例。
杨维桢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
元 杨维祯《真镜菴募缘疏卷》纸本行书,纵33.3厘米,27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该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他的作品真、行、草相杂,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结字奇正多变,字形大小悬殊,笔道粗细轻重、墨色浓淡枯润,反差强烈,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全篇产生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气势豪放雄宕,代表了作者行书的典型风貌。杨维桢结合章、今草法,大大拓展了草书的表现力。他的行草书流畅随意中有生拙和古朴,他的艺术形象中,粗头乱服又有舒展婉丽的俊逸,故行草书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照亮了元代的书法史。加上深厚的文采风流,他的行草书其形态让人骇目惊心,其意却让人久久咀嚼。
倪瓒
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倪瓒的书法,早期学王献之,继之学钟繇,倪瓒的书法主要体现在他的画里,即画中的题跋等,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泼流畅,神韵飘逸。清人笪重光评:“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人间烟火而登仙者矣。”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
元倪瓒《淡室诗轴》,纸本行书。纵64厘米,横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七言律诗-首,共4行,又题识2行。通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淡古神韵,无一俗尘。《淡室诗轴》,单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称道。其结体十有八九是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的。用笔也多出锋尖梢,显得势竭力虚。但从审美的角度看,不计其细节,而从整体观赏它时,却化腐朽为神奇。其笔法,虽然点画多不工,却瘦劲通神,行笔又悠然自得,使字态显得摇曳生动。其章法,虽然结字多不周,却行气贯通,时大时小、时长时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错落,琳琅满目。
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
陆居仁
工诗文,擅书法,书学“二王”,为松江书派的先导。他活动于元未明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甚深,殁后被同葬于干山,世称为“三高士墓”。
《苕之水诗》陆居仁书,纸本草书手卷,41行,纵28.2厘米,横13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卷前钤陆氏“云间”、“幽谷一叟”印2方;卷末钤陆氏 “宅山”、“陆氏居仁”、“静寿山”、“卧松亭”、“寄寄轩”款印5方。鉴藏印以项元汴、卞永誉、安岐三家最多,并有项氏“意字号”编号。《苕之水诗》卷书七言古诗一首,赞扬笔工陆文俊所制毛笔精良耐用,夺造化之功。据自署年款,此卷书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是陆居仁晚年的草书精品。书法飘逸苍秀,得张旭、怀素、孙过庭遗意。后幅有元代张枢楷书次韵陆诗并记,乃张枢传世名迹。又有元代陈朴题跋、袁凯题诗各一段。此卷曾经清代乾隆内府、宣统内府收藏。
俞和
早年得见赵孟頫运笔之法,后返临晋、唐名家碑帖。其行、草书,秀雅挺劲,酷肖孟頫。楷书高古风雅,颇有晋人风度。
元 俞和《篆隶千字文》是其篆书和隶书分体间书的书法杰作。纸本墨迹摺裱册页。每幅纵21厘米,横24.7厘米。凡37页,295行,正文每行7字,首尾之题字每行字数不一,共计2063字。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与世流行之六体千字文比较,自有书卷气。
康里夔夔
康里巎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多散藏各大博物馆,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另有《草书尺牍》、《十二月十二日帖》等传世。《草书尺牍》,草书。该信札极为精彩,虽草草不工,却笔笔合于法度,疏密欹正,随性所至。写到最后因语长而纸短,越写越密,甚至字里行间时有添加补写,但并不觉得充塞拥挤,相反因字与行间能揖迎避让而显得通灵透气,密而不闷。
元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书于至顺四年,正值子山39岁。此作古法精湛,行笔迅疾,如快马入阵,深得王献之笔意。其书笔划遒媚,转折圆劲,结体富于变化,自具风骨,已是其风格成熟之作。
赵世延
赵世延好研儒学,工于书法。其书学颜鲁公,用笔丰腴而刚劲,有生辣之气;与赵孟頫所倡的魏晋时风相去甚远,归于元初之所谓大都“京体”。明代宋濂曾有高度评价:余阙书法清劲,与人相类。余阙不仅诗文崇晋,而且书法亦可窥其师法晋人的坚实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