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962年绥县出土。依据考古材料得知,汉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结构,当时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墙。至少在东汉,屋顶已具备了后代所有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悬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种是“四角攒顶式”,有四道屋脊,当时为了减少梁和柱的压力,在高级的建筑上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装饰,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观。斗拱的形式,在当时以“一斗二升”为最流行。屋柱子的形状除圆形之外,还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柱础多系以石质打磨。此石刻画面中雕一圆柱上承双层宏伟的斗拱。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斗拱两侧还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门卒。下刻一组耕牛图,前为二牛抬着一部起步的犁,后为耕者,一手撑犁一手扬鞭,缓步在前行,耕者后似为一宽衣长袖,手持物的播种者。这种二牛抬扛的耕田图,再现了汉代陕北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画面雕刻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方法与我们现代已几近相同,这是当时民间艺术家在热爱和熟悉生活的情况下才创造出的写实作品。

1957年绥德县贺家沟出土。此石右部上两格各刻一宽袍长袖的站立者,两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类的植物,下部刻执慧门卒,再下部横格刻一人曲腰双手持清扫之物,在马后作清扫拾粪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民间艺术家深爱谷物,懂得积肥夺得丰收的道理,这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画面难见。
执慧人,执慧就是手拿扫帚,表示我已将屋打扫干净了,请进吧,不是要将你扫地出门的意思。

1957年绥德县出土。图上部刻主从二人及舞伎人,下部刻一扶桑大树,上拴一乘驯马在等待主人喂食的情景,雕刻手法朴素、简练,是一件优美的艺术作品。


绥德县出土。此石以阴线纹刻,上部表现有规整的几何纹图案,下刻一个身穿长袍、手持戟的门吏,雕刻手法粗犷朴实、生动简明,这种构图内容在陕北东汉画像石中较为罕见。

1971年米脂县官庄出土。此石画面分为两栏,是陕北东汉画像石应用最多的题材之一,为当时贵族有闲阶级的一种娱乐生活。上部刻卷草边饰花纹,间刻人物、神兽拉云车、奔兽等,下部刻有猎虎、捕熊、射羊、遂兔等打猎场面。猎者使用弓、箭、戟、斧和矛、盾等武器,步骑结合,前后夹击,围猎野兽。构图明快活泼,气氛紧张,把各种动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如鹿、兔狂奔逃命,猎犬追逐其间,而虎态凶肆,张牙舞爪,熊则怒而直立与猎者搏斗。形态生动、逼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