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可简称为“跋”,是附著于书画、书籍、诗文、碑帖等后的说明、议论、抒情、评价之文字。序,是列于书籍、诗文之前的附加文字,所以常有“前序后跋”、“戴帽穿靴”之说。汉晋时期无“跋”,唐代“跋”文一般标作“题某后”或“读某后”。“题跋”一名,始于北宋,如欧阳修《杂题跋》和《集古录跋尾》。自此,跋文分四体,一曰题,二曰跋,三曰书某后,四曰读某后,总称“题跋”。因题跋又多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所以通常将书籍、书画、碑帖之前的文字叫“题”,之后的文字叫“跋”。段玉裁《说文解字》云:“题着,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1何绍基(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县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绍基跋《墨皇本圣教序》

2 3何绍基跋《李思训碑》

4楷书《跋宋拓颜真卿争座位帖》

5 7 6行书《跋张旭郎官石柱记序》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