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近300件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9所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素描作品,向观众展示了当代素描艺术点、线、面和黑、白、灰的语言魅力。
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代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阐述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他说:“一方面,是为了回溯中国现代素描艺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结合专业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的发展过程,彰显中国现代素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素描艺术历史的研究、梳理与展示,为今日艺术创作、美术教育的方向提供借鉴与启发。”
将素描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课,是上世纪50年代徐悲鸿等美术教育家确立的教学体系。他们将“写实”与“求真”视为改造中国美术的良方。60年代,随着苏联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进入中国,更进一步确立了美术教学中以人物的素描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功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保证了众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美术作品的诞生。80年代以后,美术界新思潮不断兴起——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素描的意义、作用与表现形式开始发生变化。而当代艺术的崛起已经彻底改变了将素描作为“基本功”的这一观念。一方面,在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冲击下,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忽略素描造型基础的作用,把目光投向了以观念为主的表现形式。基本功、造型能力的边缘化与过时,使素描逐渐失去了往昔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一大批青年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拓宽素描的边界,转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观念。这一点突出反映在素描与不同画种的关系上——油画专业重明暗色调,雕塑专业重空间结构,中国画专业重线条表现,设计专业重装饰构成,版画专业重黑白对比等等。
本次展览的素描作品中,有一小部分是来自各所美术院校的收藏。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集中在1940年至1950年前后,有王式廓的《边区农民》(1940年)、冯法祀的《捉虱子素描稿之二》(1948年)、武德祖的《人物速写》(1943年—1950年)、全山石的《老渔夫》(1955年)、靳尚谊的《拄棍的王大爷》(1955年)、朱乃正的《维纳斯石膏像》(1955年)等等。这些作品虽已泛黄,画幅也不大,但画面充满了朴素的真情,令人感动。各所院校展出的素描作品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的师生创作。这些素描作品既展示了九个学院素描教学的传统与特点,也体现了他们在传承与拓展素描语言等方面的成果。
随着造型艺术自身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意义上的素描教学也随之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要求和挑战。素描还是训练学生必须的手段吗?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话在今天还成立吗?各所美术院校的回答有所不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绘画的方式;是所有院校赖以培养造型能力最基本的课程,也是众多艺术家解决造型问题的秘匙;素描是不断描绘、不断抹去、不断拆解的旷日持久的过程,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去接近绘画的本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说,任何方法都有其所长和所短,素描也是如此,特别是把素描只当作写实艺术的基本功时,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总以为只有具备了写实的基础,才能去表现和抽象,这是偏见。造型艺术的不同门类正面临新的需要,传统的国、油、版、雕,以及当代的各种艺术门类,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训练造型的方法。
据悉,此次展览将于10月8日结束。(附图为此展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