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搞书法有文化的人不多,确懂美学的就更少,他们就知道写方块字,把字的大小写一样了就好,基本上都是美盲。这样说,不仅是指中年以上的所谓书法家,也包括年轻的90后、80后爱好书法的人。
世人都知王羲之的书法好看,好看在哪?就是平整,状若算子,体势平整,笔画多做尖角,有一种爽爽的风姿,以平正为美。老实说,平正美不美?当然是一种美,这是一种普通的美,基础的美。光懂得这种美,算不得懂美。懂美的人,要能欣赏非常规的美,能从发现中看到美。有很多人学书法,不会发现,只会跟随,亦步亦趋,完全没有发现老师贴中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很要命的。
学前人,学的太像,不算不本事,结果就是被“撞死”,没有自我。
学前人,学的不像,那才算本事,结果就是冲出重围,有了自我。
做到前者的人,多了去了,满大街都是,做的后者,不容易,能如此就是成功的人。
杨维桢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此人书法用笔恣肆爽辣,斩钉截铁,轻重大小变化悬殊,或顺或拗,方圆并用,疾涩交替,变化莫测,匪夷所思,异想不到的地方极多。用笔的中转折和捺脚,棱角分明,似不会书法的所为,细细品赏,却非常精彩。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书法连绵相属的传统章法,使单个字充分发挥,充分表现,似万马奔腾,博击鏖战,令观者有惊恐万状之感。他的传世作品不多,仅《真镜庵募缘疏卷》贴,足以代表。
《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他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杨维桢放浪开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和其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奇诡磅礴的气概是分不开的。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
我敢吹大牛的说法,看懂了这幅作品,喜欢了这幅作品,你就懂得了书法美学是怎么回事。
这杨维桢是何许人也,可能了解的人不多,看看下面的文字,让你更懂书法家是怎么回事,以后,你就不会乱叫书法家了。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会稽(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历史从来没有孤独的书法家,从来都是心性与文章辅佐而成的。单独的写字,永远不懂书法之美。诚如徐悲鸿先生画了那么多作品,但美学经验并不多。这不是我说,是吴冠中先生讲的。朱光潜先生懂美,并不会画画写字。徐悲鸿先生会画画写字,但并不懂美。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未来的艺术家,需要懂美也会创作美。
对于搞书法的,懂美就是杨维桢先生开始,定会受益终生。
以下是杨先生《真镜庵募缘疏卷》贴,可反复观摹。可以说,学书法的所有笔法技术都是在里面,关键看你看得见看不见,学得到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