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战事频仍,将领如云。其中不乏文武兼能的善书名将,佼佼者当数岳飞与文天祥。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其传世书法有《书谢眺诗》、前后《出师表》等。
《书谢眺诗》,岳飞行草。南北朝诗人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共111字,岳飞书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后有明徐达、海瑞等跋语。此卷以情命笔,但已足见岳飞书法之真妙。是卷以行楷书开始,向后则为行草体相杂。其用笔精妙,点画圆和朴厚,锋芒古秀苍劲。笔法以颜真卿为基调,又掺合了释怀素的笔姿,老练精熟地配合着挥运,字字行行纵横跌宕,笔飞墨舞。诗卷中除有颜之“屋漏痕”之笔,尚可窥视怀素布局的奇突、大小参差,丰腴厚重与轻瘦劲挺相结合,交织成神情别具的岳氏书风。岳飞书虽然师古,但却不囿于古法,而是汲取、融合了众家之长,结合个人特点,写出笔笔有神,字字生韵的自家行草书,这在南宋偏安时代,实在难得,堪称杰作。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共1300余字,由21块小石碑组成,石碑刻工精良,墨底白字,宛如手书。据岳飞自署跋语知其书表情形:南宋绍兴八年(1138)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南阳武侯祠拜谒了诸葛亮,适逢天阴下雨,就在祠内住了下来。入夜之后,秉烛殿内,观看前代贤士留在壁间的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文章,以及前后出师二表,看着看着,情不自禁,泪如雨下,当天晚上,他思绪万千,竟无法入睡,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早晨,祠内的道士给他倒茶请安,然后摆出文房四宝,请题词留念。于是,岳飞便飞笔走纸,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写了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他异常激动,涕泪四流,写完搁笔,才觉得胸中郁闷之气稍稍得到舒展。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刻,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了获得拓本,人们便加以复刻。至今,在全国保存有七八处之多。诸葛亮与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人们敬其人也爱其文,所以很珍视这墨迹,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此书笔力雄逸,气韵生动,艺术价值极高。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此卷纸本,纵36·7厘米,横335.7厘米,书于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年),时文氏三十八岁。作品草书七十一行,其中《座右自警辞》四十四行,三百一十五字,字体稍大。后文跋二十七行,二百八十一字,字体较小。款署“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下钤“文氏天祥”篆书朱文方印。卷后有南宋王应鳞书跋,元代蒋岩、明代万韫辉、邾智、廖驹、程启充等人题识,并有谢源小楷书渠远祖谢昌元《行实》。卷首为清乾隆帝题“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内府鉴藏”等字,下钤“神品”、 “乾隆宸翰”篆书朱文方印。明代都穆的《寓意编》、清代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其草书字纤细灵动,翻转流动,清安岐《墨缘汇观》评曰:“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
《木鸡集序》是文氏咸淳九年所书,与《自警辞卷》同出一年,是文天祥38岁时为同乡张宗甫的《木鸡集》所作的序言。其章法似王羲之、笔法得力于怀素,线条瘦硬,收纵有度,气势畅达,可以说是《自警辞卷》的“姊妹篇”。另有草书名作《虎头山诗》是文氏被执后书于元大都,其作笔触偏细,用笔多有牵联,清疏可人。款署:“天祥泣血”。此书极具儒家风度,书法洋溢着很浓的书卷气,精致脱俗,后人跋此书为?“其笔意乃雍容闲雅,无一毫惊惧荒迫之状。……然非素存素养之,孰能如是乎?”此语道出文氏临危不惧,面对生死泰然处之的儒生本色。此作是其高尚人格又一次升华的外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