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3岁学书
32岁师从黄宾虹
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今天要说的这件作品
6次著录
淡墨禅意
以圆为主
极具立体感
金属感
现代感
是林散之先生的绝笔之作
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代表作
据说这幅书法是来的:
1989年10月15日
林散之家20多人欢聚一堂。
提前为他庆祝 92岁生日,
人逢喜事精神爽
吃了不少菜
还喝了点酒
之后没过多久
先生起床后突然叫人拿纸拿笔,
喝了点人参汁,闭目养神了半个多小时
用有气无力的笔在宣纸上写了
‘生天成佛’
4个字
显得那样安详、超脱
写下“生天成佛”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
1989年 12月 6日离开了人间
《生天成佛》成了他的绝笔
由于这幅作品内容特殊、时间特殊、用墨特殊等多种因素
不少文章都提及这幅绝笔之作
有人还用这幅作品的内容“生天成佛”做研究林散之文章的题目
从而使《生天成佛》成为林散之先生晚年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生天成佛》,条幅,尺寸为75×20㎝,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
这幅作品线条老辣,墨色淋漓,布白精道,自然天成。具体特点有三:
一是淡墨禅意
“八九年十月”为淡墨所书。“年”字的两横,还有“八”字,墨色更淡。有“淡墨宰相”之称的董其昌认为,用淡墨书写,显得空灵,极有禅意。林散之先生这里的淡墨,已将书理、禅意和书法内容“生天成佛”融为一体。
二是以圆为主。
“生天成佛”的线条都是圆的,每个字最后一个笔画的收尾,圆得十分明显,还有“成”字的一点也是圆的,墨色丰润,浓淡分明。这种墨像在林散之先生草书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三是极具立体感、金属感、现代感
请看这幅作品的局部,如果再用一个放大镜,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作品的线条立体感很强,洇渗在每一根线条旁边的淡墨,就像排笔写完字以后,为了增加立体感,而在笔画的同一方向加上一条淡淡的细线,仿佛是字的影子,立体感特别明显。尤其是“成”的弯钩,“佛”字的最后一竖,好像沐浴在阳光下,颜色过渡十分自然,金属感极其强烈,现代气息浓厚。据了解,这种内容的作品,林散之先生一生就写过两幅,而且都是2、5平方尺的条幅。
有人说,林散之先生这幅作品中的“生”写错了,应该是“升”。是“升天成佛”,而不是“生天成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就是“生天成佛”!林老经常写的联句“生天成佛谢灵运,旷世知音钟子期”。“生天成佛”乃此联的缩语。林散之先生一生信佛,而且佛缘很深。佛家认为,生命无始无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恪守十善的人死去就可能转生于天上。“生”这个字蕴含着“轮回”的意思,符合佛学的要义,而“升”讲的是一种单向运动,与佛教对生死的看法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