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由于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中国,使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社会进一步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西方文化也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画坛。“西学派”的开创者焦秉贞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焦秉贞《人物故事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181.5厘米、横52.5厘米。画面左上方题识:“康熙辛巳孟冬,焦秉贞恭画。”下钤“臣秉贞”朱白文印,“文渊阁直阁事”朱文长方印。此画创作于康熙四十年(1701),属焦秉贞早期作品。此画以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为主。从画家对近景处山石的皴擦、树木的勾勒以及全画墨色浓淡、干湿的分布等技法中,皆可见传统绘画之风貌。近景处,山石、树木环绕。一篱墙外有两人持铜锤而立,相互交谈。篱墙内亦有两名手持长柄兵器的武士恭敬站立。中景处有一草亭置于中心位置,两旁绘有几株高大的树木。草亭中有一人端坐中央,三小吏环站于其周围。草亭台阶之下,有三人恭敬地跪在地上。三人年纪相差颇大。为首一白发老者正手持文书宣读。一旁的中年男子抬头作揖,似有所诉求。中年男子身后跪一青年男子,神色显得颇为紧张。三人左后方不远处,有一带着孩童的执杖老翁正望着亭子,面部表情平静和蔼。远景处,云雾缭绕,山川巍峨,进一步渲染了画面氛围。整幅作品的叙事感极强。画家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展现得十分传神。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此作人物尺寸的选择,既有中国传统人物画按身份等级对人物大小进行安排的习惯,又展现出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如画面中心处端坐着的着黄袍者,身体比例明显要大于周围的人。同时,从他的着装、气度以及小吏对其服侍时的恭敬态度中,亦可看出他当属此画中的身份至高者。这遵循了中国传统绘画按身份不同进行位置、比例区分的刻画法则。而与篱墙内的两名武士相比,篱墙外的两名武士相对较高。这遵循了西方绘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画家将中西绘画技法相融合,增加了画作的趣味性及表现力。
《人物故事图》是焦秉贞的早期作品。不同于其中后期作品的浓重艳丽,此画具有中国画的传统文人气息。又由于画家对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使此作在画面效果上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人物画作品。西画的影响使焦秉贞的作品弥漫着一种“中国化”后的真实感,而画面中的写意性以及所展现出的文人画情怀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焦秉贞,字尔正,济宁人。他是宫廷画家,供奉内廷,作品多以人物为主。康熙年间,他开创了“西学派”,与曾鲸的“波臣派”、禹之鼎的“白描派”,共称“肖像画三大派”。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焦秉贞通天文,晓西艺。在清宫廷画院中众多西洋教士的影响下,他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西方绘画技法。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受西洋画之影响,成一家之法者,康熙中祗候内廷之焦秉贞,以远近透视阴影之法传神写照。”在康熙时期,焦秉贞官至钦天监五官正,涉及天文、历法之事务。或许,对科学事物的接触也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创作。纵观焦秉贞的传世作品,整体用色浓重艳丽,布局精巧,笔墨细致工整,有明显的“参用西法”之迹。他常以近大远小之法则来安排画面人物的大小,通过焦点透视法以及对明暗的运用和对空间的处理,把描绘对象放置在一个真实的空间中。他以人物为中心来营造画面空间,使建筑的大小与人物的大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为了突出画面人物,他甚至不惜牺牲建筑的完整性。焦秉贞的传世作品较少,仅有四十余幅;但如《耕织图》《历朝贤后故事图》《池上篇画意图》《人物故事图》等优秀作品,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