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宫建华自小喜欢画画。幼年时代,父母上班无暇顾及她,她就和姐姐在家里整天画画,越画越喜欢,越画越刻苦。后来,父母发现她在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于是送她到哈尔滨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进行学习。早期基础绘画的训练使宫建华具备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下乡插队后,她经常用空余时间为大家画速写,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更加提高了她对绘画的兴趣。宫建华产生了一个念头:去更高的艺术学府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经过努力,她终于被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录取。此后,她赴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研修,跟随潘絜兹先生学习传统工笔人物画;1989年,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采苹先生主攻重彩人物画方向;一年后,其借调中国画研究院从事展务工作,接触到了许多大家,如叶浅予、李可染、黄胄等等。每天同名家们近距离的接触,使宫建华受益匪浅。
三十多年来,宫建华一直坚守在美术教学岗位上。虽然身兼数职,但她在工作之外一直潜心于工笔重彩的研究,著有《工笔重彩人物画研究》《工笔重彩人物画教学理论实践研究》等专著多部,并撰写专业论文数十篇。
宫建华主攻工笔重彩,创作了“绿色田野”“哈尔滨风情——咖啡馆”“西藏人物”等多个系列作品,近年来又开始探索水墨写意画。在教学研究中,她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与生活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传统为本,兼容并蓄,多元共进。下面从色、形、神、意四方面对宫建华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予以分析。
色,即色彩。宫建华用色丰富多样,要么突出一色,要么表现色彩斑斓:《东北一家人》欢声笑语的秧歌汇聚成红色的海洋,《踏青》等画作则呈现满目的绿色,《途》被大体块的褐色占据;而在表现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的画作中,如《大昭寺的早晨》等作品却使人眼花缭乱,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在着色技法上,她不仅使用传统染法,还采用现代积彩等技法,使画作达到理想的肌理效果。对一个画家来说,色彩的运用与其性格、气质、情思都有密切的联系。换言之,色彩既是画家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其对生命的诠释。
形,在人物画作品中多指形体相貌。一般画家多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宫建华则擅长使用变形夸张手法进行表现。传统绘画中,常用瓜子脸、芙蓉面来表现女子容貌,用杨柳细腰描写身姿,用纤纤玉手来突显女性的娇柔,用轻移莲步来塑造女性的温婉。而宫建华却习惯用圆润饱满、莹润洁白的面容来表现女性,用丰满的躯体表现身姿,甚至把胳膊、腿都画得像藕节一般。画面环境中若有花鸟陪衬,亦多作变形夸张处理,同人物的形象相一致,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
神,指神色、神情和精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又说“十指连心”。可见,人物画中想要表现好“神”,主要靠面部五官,特别是对眼睛及手足的刻画。宫建华在其画作中着意突出人物的眉眼和嘴,经常采用夸张手法予以表现,令人印象深刻。《阵雨》《午后》《踏青》等画作都是描写女性的,画面中的女子光着脚奔跑,表现了一种自由、轻松、欢快的心态。
意,指情调和境界。在宫建华的人物画作品中,不论是色的表现、形的塑造还是神的刻画,都充分表达着一种情感,体现出一种思想。《东北一家人》共塑造了男女老少八十多个人物形象,场面宏大且红火热闹。画家巧妙地运用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来反映东北人民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精神面貌。《午后》描写的是一家三口于午后晒太阳的安闲时光。整个画面以绿色调为主,人物健康的体态、安逸的神情让这个午后更加温暖。
宫建华的工笔重彩画并非全然追求写实的“再现”和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述”,她始终强调“传神”及“写意”这两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她的写意人物画作则追求一种人物与花鸟完美融合的境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们期待宫建华能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画作!